虹鳟鱼养殖常见病之疖疮病防治技术


1、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鲑鳟鱼疖疮病[疖疮病就是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出现脓疮,有浮肿感。]可分为4个类型:急性型,不等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已开始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亚急性[形容词 医学上指病症次于急性 如:亚急性中毒,亚急性湿疹 ...]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慢性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犹耐心,能忍耐的性情。]I型,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鳃上有轻度症状。当病菌入侵后,在鱼体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游走细胞浸润,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但稚鱼只见体侧有小的红点。

2、病原

为灭鲑气单胞菌,革兰氏*性,无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适宜pH值为7.0,生长盐度为0%~3%。

3、流行情况

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对灭鲑气单胞菌具有敏感性,但虹鳟的感受性相对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发病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为3~21℃,晚春和夏季水温10~20℃时最易发病,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较高。水温9℃以下死亡率较低,10~15℃居中,高于15℃死亡率最高。

4、防治方法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适当,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菌苗,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治疗方法有:

(l)口服抗菌素,如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四环素等,可任选一种,通常每100千克鱼每天用5克,拌入饵料中进行投喂,每天l次,连续1周。

(2)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服康A型250克拌饵料生物投喂,每天1次。连续3~5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