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是河蟹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的标志,从幼体到成熟蟹大约经过18次脱壳,每次脱壳其体长和体重都进行一次飞跃式的增加。其脱壳生长受环境[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特别是水温、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以及饵料的影响,如果环境**,脱壳生长将受到抑制或停止,因此,河蟹能否顺利脱壳,在脱壳时进行正确的管理,对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判断河蟹脱壳方法
(1)看水草中或浅滩是否有空蟹壳[蟹壳,中药名。],如果发现有大量新空蟹壳,说明处于脱壳期,空蟹壳呈现每天增多趋势说明是脱壳高峰期,反则脱壳后期。
(2)河蟹脱壳前1-2天吃食[吃食,指食物;特指饭菜。]明显减少,脱壳时不吃食,在没有异常情况下,蟹塘剩料太多,表明即将或正在脱壳。
(3)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脱壳后壳长比脱壳前增大,而体重比脱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了。
(4)检查河蟹体表[(1).仪表。]及体色,脱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体表不清爽有脏物。而脱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体表干净。
(5)依据节气判断,江苏地区一般集中在清明、谷雨、小满、夏至、处暑、白露时节前后。
2、河蟹脱壳期的管理
(1)强体补钙
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在脱壳期间,全池泼洒“钙加加”和“低聚糖[低聚糖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源,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863”,最好在傍晚喂料[喂料,给牲口喂饲料-weiliao]前后泼洒。
(2)控制喂料
处于脱壳期的河蟹不吃食,常伴有剩料现象,应减少喂料。脱壳后及时增加喂料量,提高饵料动物蛋白含量。
(3)注意溶氧
处于脱壳期的河蟹对溶氧要求最高,要保证在5mg/L以上,脱壳前应注意水体底部环境,提前使用“生物底爽”、“绿水解毒安”,改善水质环境,提高水体溶氧。
(4)环境的营造
水草丛中是河蟹脱壳的最佳场所,必须保证水草的覆盖率,缺乏水草时,应及时补充水草。
(5)慎重用药
脱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不要使用**性大的药物,如消毒剂、杀虫剂等。河蟹脱壳一次消耗很大能量,体质未完全恢复之前,如果水质环境不好,则易引起病菌滋生,生长过程中易发生各种疾病,如黑鳃、水肿、肝病等,正常定期外泼“菌克27”生物消毒,使用“肽菌素”、“*酸芽孢M3”拌料,安全环保,能有效降低河蟹发病率。
在人工养殖河蟹过程中,只有加强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发生河蟹脱壳障碍,使河蟹顺利、按时完成脱壳。
作者:宝来利来技术专员吴礼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