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该病发生集中在体重15~25克、全长15~20厘米的转食阶段。
2.症状:患病初期病鱼体色、体表正常,无明显病征,偶有头部前端和吻部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面粉红,病鱼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昏睡状态,停食,不日陆续死亡。
3.病理变化:肝脏紫色、褐色、灰色,肝糜烂肝组织颗粒变性由轻到重、空泡化,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坏死,并表现出脑组织病变与肝病[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变的依赖性,只有肝病变后方有脑病[脑病是指因遗传、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梗阻、感染、化学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大脑神经组织损伤。]变发生。胆囊及其它脏器正常,肠内无食物,肠壁正常。
4.防治方法:
(1)合理投饲,顺利转食,应研制全价鲟鱼[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Sturgeon)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配合饲料,并采取正确的投饲方法,做好从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工作,可有效预防鲟鱼肝性脑病。
(2)禁止饲用肝损害物质。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药源性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反应的后果。]肝损害以及肝病;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饲料原料[饲料原料是指在饲料加工中,以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为来源的饲料。],避免肝中毒和脂质代谢紊乱;合理添加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和胆碱,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但维生素E添加过量会导致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还有损害作用。
(3)使用保肝、健脾、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复合制剂,提高鲟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可有效防治肝病及肝性脑病。
(4)使用对肝损害较小的抗生素,如新霉素[一种抗生素,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同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是一种蛋白质生物合成***,通过与30S核糖体结合从而致使mRNA密码误读。]等治疗细菌性疾病。饲料中添加*果糖或*梨醇对史氏鲟[史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