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繁河蟹苗强化培育再放养流程介绍


四月初以前出池的早繁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科用塑料大棚[塑料大棚俗称冷棚,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资较少,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强化培育50-60天后再放养,有利于增强蟹种抗逆能力,提高放养成活率,同时能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当年养成较大规格的商品蟹上市。

建池搭棚
  选择背风向阳、水质无污染、土质较好、保水性好的地方建土池。池呈长方形,每池面积100-20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深1米,边坡比1:1.5,池底铺5厘米厚的砂子,池间距l-1.5米。两端设进排水口,扎筛绢防逃。池上方搭塑料大棚,用毛竹或钢管做支架。配备增氧泵,送气管用直径2-3厘米的PVC管,管上每隔20-30厘米钻一直径为1毫米的小孔。每800-1000立方米水体配套一台1吨的开水锅炉加热。

放养蟹苗
  放养蟹苗前3周,除草、清淤,进水20-30厘米深,用50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或50-70毫克/升的漂**溶液消毒。放苗前2周,在池内放养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水花生用2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药液浸泡30-40分钟,消毒后再投放。水花生覆盖面积占蟹池面积60%-80%。放苗前10天培育轮虫、小型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作为蟹苗下池的开口饲料。先施肥,接入藻种,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以温度作为被控变量的开环或闭环控制系统。]在摄氏[摄氏,符号为℃,是日常生活中衡量温度的一个单位。]20-22度。3-4天后再接种轮虫、小型枝角类浮游生物,接种密度为每升50-100个。蟹苗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每100平方米1-1.5公斤。放苗时池水温度控制在摄氏20度,温差不宜超过摄氏3度。

日常管理
(1)投喂。蟹苗入池后投喂桡足类或丰年虫[丰年虫又称丰年虾,卤虫,盐水虾等多种名称。]成虫。蟹苗**后,以投喂小麦粉为主,搭配小杂鱼和鸡蛋黄。一般日投喂量为在池蟹苗总重的50%-60%,一天喂两次。
(2)水质调节。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5-8.5。水温不宜超过摄氏25度,日温差不超过摄氏4度。蟹苗下池后5天内一般不换水,适量添加新水。5天后视水质情况逐步增加换水次数、每次换水不超过1/3,温差不超过摄氏4度。
(3)病害防治。加水需用40目筛绢过滤。每隔3-4天用0.1毫克/升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溶液或0.5毫克/升呋喃西林[呋喃西林是一种药物,为柠檬**细微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溶液全池泼洒。蟹苗蜕壳前用生石灰化*趁热泼洒,浓度为10-15毫克/升。每隔6-7天用土霉素拌饲料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敌害,做好防逃工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