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了解这几点后肥水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1、早春放虾水温偏低,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一种物理术语,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

从我的图库中选择图片
早虾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培藻比较困难,三四月份水温较低,当水温低于15℃时,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生长会受到抑制,多数虾塘在收完虾后就空塘,要等半年再开始放苗养殖,长时间空塘,塘底的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基本被**。由于塘底水温低,肥料养分很快沉入塘底,加上塘底有机质的缺乏,养分有的渗漏流失,有的被底泥包裹难以释放,水表层藻类对营养和能量的吸收比较困难,所以造成肥水非常难。

2、塘底有底栖青苔、泥皮、丝状藻等抢夺了藻类所需营养
可先采取肥水来控制,将水体透明度肥至30-40cm左右,青苔死亡,待水色稳定后,分解死亡的青苔尸体,避免**底质。并使之转化成藻类的营养,促进藻类的生长。使用后如遇泥皮大量泛起飘浮水面,可在下风处捞起,泥皮不经生物分解,就会在塘底腐烂发臭,腐烂时会消耗大量的底层溶氧,发臭还会滋生大量的致病菌。也可以用消毒药[消毒药,中药名。](如漂**)杀青苔,但会**虾苗,容易引起应激,残毒导致肥水困难,水色久调不起,而且青苔再生的可能性大,因此谨慎使用。

3、水体中捕食藻类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过多,藻类被大量摄食,难以生长
如果发现大量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特别是在已经放了虾苗的情况下,若虫体较小,可考虑少喂饵料或停喂,让虾苗摄食部分浮游动物,此时要注意加强增氧。当观察到浮游动物密度减少时,补充含藻种的水源,再肥水。

4、清塘后消毒药的残留过大
采用针对性的解毒产品,彻底的清除毒性,开启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连续搅动几天后引进一部分含藻水源,然后肥水培藻,这样会自然天成将水肥起来。

5、新塘有机质、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等缺乏
水体营养不足导致藻类生长困难,这时候建议少量多次[健身运动中,少量多次通常是指:使用小重量、小负荷进行较多次数的练习方法。]的使用点有机肥,为池底添加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能影响底质的营养存储。连续几次后先引进含藻种的水源,再肥水。

6、塘底老化,矿物质[矿物质(mineral),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缺乏
因多年养殖大量的排换水,造成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流失缺乏,塘底严重老化贫瘠;而早年消毒药、化学肥料频繁使用,会沉积在塘泥中形成严重残留,对有益藻类是毁灭性的,造成肥水培藻困难。

总之肥水培藻环节关系到虾苗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与健康状态,而虾苗的成活率与产量的关系重大,苗期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养殖成功率,所以务必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千万不可“偷工减料”,影响养殖大计。肥水培藻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依据水色浓淡酌情追加,避免一次性施肥量过大导致藻类暴长,甚至大量死亡而使水色大起大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