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在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间,由于水质较差,水温偏低,密度较大,摄食减少,易患各种鱼病,降低了越冬成活率,影响了翌年罗非鱼的生产。现将越冬期间常见疾病及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介绍如下:
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1、病原[病原,指病因。]: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从症状表现看有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表现为*门发红,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后者表现为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体表呈斑块状溃烂,鳞片脱落,肌肉外露,严重时可溃烂成洞*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应保持在18℃以上;投饵宜少而精,及时捞去残饵;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2)越冬苗种进入越冬池前,用4%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
(3)1mg/L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全池泼洒。
二、白头白嘴病
1、病原:尚未查明,是一种与柱状屈桡杆菌相似的细菌。
2、症状:病鱼头部、嘴唇呈灰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体瘦发黑,死亡率较高。
3、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
(2)全池遍洒漂**,使池水呈1mg/L浓度。
三、细菌性皮肤病
1、病因:鱼体受伤后,失去粘液保护,引起细菌感染所致。
2、症状:病鱼的嘴唇、体侧常因局部感染,初期呈灰白色绿豆大小的斑块,后逐渐扩大并呈黑白色,形如豹皮。
3、防治方法:
(1)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要细致,防止鱼体受伤。
(2)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3)全池泼洒漂**,使池水呈1mg/L浓度。
四、水霉病
1、病原:水霉菌。
2、症状:由于操作和运输不慎而受伤、低温冻伤或因寄生虫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水霉菌孢子侵入鱼体,在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水霉菌丝。病鱼在水面缓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机械损伤,严防水温骤降,避免鱼体冻伤。
(2)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五、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引起发炎,形成白色囊泡;严重时,在皮肤和鳍上形成许多白点状囊泡并覆盖一层白色的粘液层。
3、防治方法:
(1)全池遍洒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使池水成15mg/L~25mg/L,隔天遍洒一次,共泼药2~3次。
(2)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mg/L浓度,连续数次。
六、斜管虫病
1、病原:鲤斜管虫。
2、症状:鲤斜管虫侵袭鱼的鳃及皮肤,分泌大量粘液,体表形成灰白色薄膜,鳃丝红白相间,严重时苍白色,身体消瘦发黑,缓游于水面,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蓝绿色单斜结晶或颗粒,无气味。](5∶2)合剂全池泼洒。
(2)用0.4%~0.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的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
七、车轮虫病
1、病原:车轮虫。
2、症状:感染车轮虫的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体质瘦弱,游动缓慢,体表有淤血,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多,鳃丝肿胀或遭破坏,严重影响呼吸作用,鱼窒息死亡。
3、防治方法:用0.7mg/L的硫酸酮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病情严重的越冬池,连用2~3次,防治效果较好。
八、**酸[**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中毒症
1、病因:养殖密度过大,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水体中**酸浓度高达10mg/L~30mg/L,导致中毒。
2、症状:病鱼血液呈巧克力色,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引起摄食**,肝脏带褐色。
3、防治方法:注入新鲜水,降低**酸浓度。防止过量投饵和过密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