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准备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面积以2~3亩为宜。鱼苗[也叫“鱼花”。]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每亩50~60千克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主要是轮虫)时,将卵黄囊消失后3~5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2.投喂与管理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苗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每亩放2万尾左右,二级饲养每亩放养量为1万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能力,降低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20天左右每亩搭养白鲢夏花500~1000尾。
斑点叉尾鮰在4.5厘米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厘米以后开始转入以摄食人工饲料为主。10厘米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人工饲料。4.5厘米以后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鱼种生长到12厘米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毫米的颗粒饲料。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0%、豆饼40%、黄粉25%、玉米粉15%、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1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占鱼体重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和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800千克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黏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分钟,效果极佳。
鱼苗经过4个月左右的饲养,11月规格可达到50克左右,每亩产量250~400千克,成活率85%~95%,饵料系数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