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鱼种的集约化培育技术



湖北万松良[男,1953年11月出生,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等通过3年的实践认为,集约化[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的特点是完全依靠人工投饲,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大,育种率高,饲养管理较为方便。但因密度大,管理要特别精细,若有疏忽,易由病害或水质恶化造成批量死亡,或发生逃鱼事故。

鱼种集约化培育的设施要求与上述鱼苗[也叫“鱼花”。]培育基本相同,但培育面积宜大一些。如流水泥池5~2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1口,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5~10平方米1口,网目稀至10~20目。也可仍用育苗水泥池和网箱培育鱼种。放养密度依据设施条件和放苗规格而定。一般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放养1~1.5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鱼苗3000~4000尾,至3厘米时分稀至1500~2500尾,直至养成5厘米左右的鱼种。网箱中的密度稍小一些,1~1.5厘米的鱼苗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000~3000尾,至2~2.5厘米时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至3.5厘米时放养密度为1000尾,直至养成5厘米左右的鱼种。鱼种投喂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有3种:一是红虫和水蚯蚓;二是绞碎的鱼浆;三是人工配合饲料。红虫和水蚯蚓适合鱼种阶段早期投喂,中期应投喂鱼浆,后期逐渐驯食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推荐方如下:鱼粉36%,蚕蛹10%,肉骨粉9%,血粉8%,面粉30%,豆油2.5%,黏合剂[黏合剂(英文名称adhesive)又名胶黏剂,俗称“胶”。]1.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合剂1%。配合饲料有条件可制成微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或者直接用水拌成团饼状投喂。也可将鱼浆与鱼粉、豆饼粉和面粉等粉状料拌合成团投喂。根据鱼种摄食情况,一天投喂3~4次,边吃边喂,让所有的鱼吃饱。瓦氏黄颡鱼苗种有集群摄食的习惯,很容易驯食。日常主要做好水质调控和溶氧管理工作。水泥池应保持昼夜微流水不断,并有充气泵定时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每1~2天虹吸排污1次。网箱内也要定时清箱,清除粪便。根据鱼种生长情况,适时分池分箱,调整合适的鱼种密度。注意防病治病,发现症状,及时诊治。另外,在晴天日光较强的情况下,育种池和网箱上要有适当遮盖,以满足瓦氏黄颡鱼避光栖息的习性。在良好的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约需25天培育,瓦氏黄颡鱼苗可长成5厘米以上的鱼种。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