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杂交(hybridization;cross;crossing)定义:两条单链DNA或RNA的碱基配对。]鲟为人工杂交品种,是以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又称大口杂鲟、大杂。
杂交鲟的生物学习性:
杂交鲟栖息习性与史氏鲟[史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相似。生存温度为1~33℃,10℃左右时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缓慢,18~25℃是生长适宜温度,28℃以上[以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ǐ shàng,指上述,上面。]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量减少,生长速度减慢,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缓慢,33℃以上有死亡危险。幼鱼的食物以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水蚯蚓和水昆虫为主;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在饲养情况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生长速度较快,经一年左右时间的饲养,规格可达6~10斤,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2周年体重可达20斤左右。
杂交鲟的繁殖习性:
杂交品种通常只利用子一代的杂交优势,不能用于苗种生产,但由于杂交鲟具有繁殖能力,用于生产鱼子酱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人工养殖条件下,杂交鲟7~9年性腺可发育成熟。
杂交鲟的养殖技术要点:
杂交鲟对水质的要求与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域辽阔,依照自然条件,可分为3个主要的地区: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鲟相近,一般要求酸碱度为7~8.5,水质清新,水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最好有微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杂交鲟在水温18~15℃时生长良好,当水温超过33℃以上时最好有遮*或降温设施,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必须有增氧或充气设施。
杂交鲟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驯食率高,比西伯利亚鲟更易养殖。杂交鲟既可在池塘、网箱、水泥池流水养殖,也可在水库或湖泊放养。放养的鱼种应是已经完**工驯食配合饲料、规格在15厘米以上、体格健壮的个体。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池塘为600~800尾/亩,网箱13~15尾/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水泥池10~12尾/平方米。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量在40%以上。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水温调控、及时分养、巡塘、调整投饵量,并做好病害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