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度的升高,很多塘里开始出现损蟹的情况,脱壳不遂(软壳死)处理比较容易,“活力钙”补钙,补能量就能解决,硬壳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情况不同,尤其是近期*雨天气后,个别蟹塘死亡数量[数量,拼音:shù liàng,指事物的多少。]上升特别快,那么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降低死亡数量呢?
一、出现损蟹的原因
河蟹出现死亡主要有两个原因引起:
1.病因:也就是说是由哪种细菌[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或者寄生虫引起的,表现出来的症状例如:肠炎(肠道无食,有浓水)、水肿、甲壳溃疡、抖抖症状等。
2.诱因:由于环境变化或者人为的药物**导致的死亡数量增加。我们通过对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做细菌分离培养或者**检测[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气体、液体、固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时发现,并不是所有携带病菌的池塘都会发病,发病情况和天气变化、池塘水草的生长情况、底质的情况有很大关系,例如近期连续几天的*雨天,池塘底层处在低氧的状态下,致病菌繁殖明显加快,河蟹吃料受影响,抵抗力下降。所以在7月1号左右很多塘里的死亡突升。那么如何减少死亡呢?
二、如何降低死亡数量
河蟹发病周期长,很多河蟹在梅雨前开始感染细菌、或者**,长期的积累导致后期治疗起来非常慢(治疗时间是发病时间的两倍),尤其是伴随小龙虾[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的池塘,只要出现先死小龙虾再死螃蟹的现象的池塘,一检测就是螺原体[原体,具有感染力的细胞称作原体。]感染(抖抖病),而且越到后期病情越复杂,所以河蟹死亡不容易处理。那么如何降低死亡数量或者预防呢?
1.检测
出现死亡的情况要先检测,判定病因到底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处理,切勿病急乱投医,成本增加不说搞不好会起反作用。目前需要做的病原检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细菌分离培养(判定细菌病的发病情况)、一种是螺原体的检测(判定是否是抖抖病)。
①.细菌分离培养检测
(细菌分离培养:判定细菌病的发病情况)
②.螺原体检测:判定是否是抖抖病
注: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均为螺原体感染。
2.防控
出现死蟹、经检测确定病原菌后可做针对性的处理,治疗时一定要主要掌握节奏,不要一味的消毒,杀菌,要密切关注螃蟹的体质和养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使用**性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时更要注意,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
2017年兴化徐某老板,蟹塘23亩地,有小龙虾,6月中旬小龙虾出现零星死亡情况,7月初河蟹死亡数量开始增加至40-60只/天。经检测既有细菌感染,又有螺原体感染。水草不好,底层溶氧检测几天都是1.2mg/L左右,伴随部分蓝藻,下地笼发现,河蟹和小龙虾活力较弱。具体的处理方案如下:
7.5号晚上:死蟹43只使用2包“底居安”+2包“底加氧”增氧,改底,
7.6号上午:死亡数量38只,使用“优肽”和“激活”进行消毒同时提高河蟹体质。
7.7号雷阵雨天气,安装增氧机2台
7.8号死亡数量在36只左右,由于有蓝藻倒藻的情况,全塘外泼“碧水安”。晚上单撒“底加氧”。
7.9号河蟹死亡数量28只左右。活力有所好转,同时有蜕壳不遂的情况,使用“优肽”和“活力钙”消毒补钙。
7月10号后死亡数量逐步减少,7月底死亡数量稳定在10只左右/天,有时反复,尤其是天气闷热时,期间定期使用“优肽”消毒,同时增加“底居安”、“底加氧”的使用频率,每隔7天用一次“碧水安”。由于其塘里有损蟹的情况,蓝藻没有处理,只是通过打水过水的方法。徐老板说:“平时养殖用药很少,想预防,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后面出问题了花的钱不少,还损了不少螃蟹。”
3、总结
出现螃蟹死亡确实不好处理,一经发现基本就是“癌症晚期”,而且塘里到底有多少感染都是未知数,所以在防控河蟹死亡时提供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平时预防以环境改善和增强体质为主要预防手段,注意内服。
②.在处理损蟹尤其是螺原体感染的情况下:
首要要注意增氧,例如拉掉沟中多余上浮的水草、打水过水、使用“底居安”减少底层耗氧,或者干撒增氧药物。
其次慎重使用**性化学消毒剂,不能杀蓝藻。用药时不管效果好坏都要注意补充螃蟹的体质,进行阶段性治疗。中后期的主要预防要点总结:勤改底、多增氧、巧稳水、常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