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增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
1.海蜇的形态特征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鄄ate),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鄄zostomadae)。水母体[母体,具体指孕育过或者正在孕育新生命的生命个体。]呈蘑菇状(见图),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伞径一般300毫米[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500毫米,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伞顶表面平滑。伞缘具8个感觉器[感觉器(sensory organs)是机体感受**的装置,感受器(receptor)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和112个~176个缘瓣,缘瓣上具刺胞团。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施运动功能。内伞间辐位共4个半圆形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下*,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胃腔 gastral cavity, paragastric cavi- ty,spongocoel 〔1〕是海绵动物体**的内腔,其壁是胃层。]相通;每*外侧具1瘤状生殖*突。伞体**向下伸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满布刺细胞[是刺细胞动物特有的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团,施捕食与防御作用。
胃腔大,椭圆形,由**胃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辐管侧生许多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的上方,在胃丝的外侧,褶叠形,共4个,宽5毫米~10毫米。生殖腺一端与胶质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无生殖管,性产物排放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细胞。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也有*白、浅蓝或金**个体。伞部和口柄部颜色通常相似,也有两部分颜色相异的个体。
2.海蜇的生态习性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厘米~20厘米,有时也达40米。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和俄罗斯远东海域。中国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海蜇分布。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的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海蜇的运动昼夜不断,成体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4米/每分钟~5米/每分钟。由于海蜇游泳能力弱,大风、潮汐和海流等对其水平分布有一定影响。但海蜇具有发达的水管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所以能在不同水层作垂直运动,风平浪静的黎明和傍晚,多云的白天常游到水域上层;大风、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游水域下层。
海蜇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适宜水温20℃~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8~32,适宜盐度18~26。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
3.海蜇的生殖习性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时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时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即所谓世代交替生殖。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产卵时间在零点以后,卵子(**)分批成熟和排放。卵子为沉性,圆球形,成熟卵的卵径80微米~100微米。海蜇个体怀卵量[ ...]与伞径大小成正比,一般个体怀卵量可达3000万粒,高者可达5000万粒以上。**头部圆锥形,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约49微米。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卵径95微米~120微米,在水温20℃~24℃以下,受精后30分钟开始卵裂,经6小时~8小时即发育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呈长圆形,两端钝,前端比后端稍宽,长95微米~150微米,宽60微米~90微米,体表布满纤毛。经1天~4天,多数浮浪幼虫**为4触手螅状幼体[ ...],体长200微米~300微米;此后陆续发育为8触手螅状幼体,体长500微米~800微米;具有16触手的螅状幼体,体长1毫米~3毫米。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至来年夏初的七八个月时间,螅状幼体能以足囊生殖,即足囊萌发出新的螅状幼体。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时,螅状幼体以横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2毫米~4毫米,营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经二三个月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后成水母成体。
4.海蜇的食性与生长
海蜇在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至**为4触手螅状体幼虫时才开始摄食。触手是捕食**,以小型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为食。碟状幼体具有1个方形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随着生长发育口腕形成,大约发育到伞径20毫米时,**口封闭,为幼蜇。幼蜇至成长为成体阶段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现的许多吸口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其饵料种类很多,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
海蜇生活史中,不论螅状体阶段,还是水母体阶段,捕食的**都十分强烈,且昼夜连续不断。尤其水母体阶段食量很大,所以海蜇水母体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克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的生长,伞径可达300毫米~500毫米,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增重300多万倍。海蜇与鱼虾类的生长特征不同,没有渐近值,就是当海蜇水母体生长到性成熟时为生长最大值;生殖开始之后其生长速度为负值,个体收缩,体重逐渐下降,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