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8月份,河蟹养殖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经常会出现河蟹上岸不下水症状,尤其是梅雨过后以及连续闷热天气,河蟹大量上草上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部分伤亡,表现为活动乏力,岸边吐白沫,不吃食、易受惊吓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1.缺氧。
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恶化严重,耗氧因子增多,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河蟹上岸。
2.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恶化。
池塘底质积累大量**物质,没有及时改底,导致底质发酸发热,河蟹待不住而大量上岸。
3.毒素偏高。
长时间不改底调水导致底部积累的氨氮、亚盐等毒素偏高,尤其是梅雨过后很容易短时间内浓度升高,造成河蟹不适,此类河蟹上岸后有部分直接死亡。
4.应激加重。
恶劣天气来临后表现的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同时过量的****物使用也会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一般换掉部分水及时解毒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5.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很容易滋生大量寄生虫,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大量寄生虫附着于河蟹鳃部,导致其呼吸困难,上岸上草,时间一长就发展为黑鳃、烂鳃,同时身体上附着的寄生虫也会引起河蟹不适,使得其活动量增大,导致水混。
防治方法: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抓好两点,即“改善环境、增强体质”。
对于河蟹经常上岸的塘口,建议高温季节要定期换水(3-5天一次),然后使用卫底改底,遇恶劣天气提前使用3倍解毒应激***[***,是护肤品中之极品,成分精致、功效强大、效果显著,始终保持着它拥有的高贵和神秘。],同时辅以金维安+离子钙拌料内服,增强河蟹体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