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肉种鸡培育的目标,一般认为:种公鸡[公鸡,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啼能报晓。]达到性成熟[性成熟(sexual mation) 是个体发育的一个方面。]时要腿长、腿强壮、体型直立、胸肌发育良好、脚趾正常不弯曲、结构匀称、羽毛有光泽、鸡冠肉垂大而鲜红(第二性征明显)、目光明亮有神、**发育良好。如何挖掘种公鸡的生产潜力?挖掘种公鸡生产潜力的方法。
如何挖掘种公鸡的生产潜力?挖掘种公鸡生产潜力的方法:
一、种公雏鸡的培养:
1.1、后备种公雏鸡数量
种公雏鸡入舍前要根据以后种母鸡的饲养量、配种方式以及公母比例等来挑选,留足一定数量健康活泼的种公雏,且进行剪冠,以防将来硕大的鸡冠会影响公鸡采食、饮水,公鸡间互相争斗啄伤以及不利于与变异性[由于试验条件与试验误差的影响,使各次测定值有所不同,测定值的此种性质,称为变异性。]公鸡的区别,并及时放入准备好的育雏室。育雏期公母雏混合饲养。备用种公雏鸡一般按使用种母鸡数的15%~20%留。
1.2、断喙
种公雏在7~10日龄时,可随种母雏一起断喙,但不要修得太多。同时断趾,以防将来配种抓伤母鸡。断喙前2~3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K3和VC,以防出血太多,减少应激。
1.3、育雏、育成期间的管理
育雏、育成期间,要及时分群、整群、限饲,控制好公母种鸡的体重。提高公母种鸡的成活率、均匀度,到了配种、供种期间才能有优质、充足的种公鸡和健康、高产、整齐的母鸡群。如果母鸡群体质很差,生产水平很低,即使是很的种公鸡与之配种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种用公鸡的选择:
无论是蛋用、肉用或兼用品种的种公鸡到了配种年龄都要按其体质、外貌、生产性能、品种特征等进行选择。
2.1、性成熟的公鸡
选择发育良好,羽毛光滑,鸡冠、肉垂、眼睑鲜红肥厚,且肉垂左右大小相称的公鸡。因鸡冠、肉垂的生长发育是受着雄性激素的**而发育,所以从鸡冠、肉垂的发育程度可判断种公鸡是否性成熟。
2.2、雄性强的公鸡
选择体格健壮且雄性强的性成熟公鸡。只有性成熟的公鸡才能产生具有受精能力的**。利用雄性强的公鸡与母鸡发生交配次数多这一优势,可减少配种的数量,节省饲料、劳力、鸡舍,提高种公鸡的利用率[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
2.3、与种母鸡体重相适宜的公鸡
选择体重大小与母鸡群体重相差不大,合乎标准的公鸡。种公鸡体重过大,易发生腿病、脚病,踩伤母鸡,丧失配种能力等情况。体重过小,与母鸡交配困难,影响受精率[标准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100%,指受精蛋数占入孵蛋数的比例, 一般95%以上。]。
2.4、及时淘汰异性公鸡
种鸡群中鉴别错误(变异性)的公鸡,应尽早淘汰,决不要因种用公鸡缺少或不足而使用这些变异性公鸡来达到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的目的。我们应该采取其他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否则,由于选育父系和母系种鸡的遗传重点截然不同,制种上的混乱就会造成该品种各系别优良特性在下一代中改变,如:产蛋率、生长速率、出肉率、性成熟等都会降低,造成经济损失。
三、配种年龄:
蛋用品种比肉用品种公鸡性成熟较早。一般蛋用种公鸡始于配种年龄在22~26周龄,肉用品种种公鸡始于配种年龄在25~29周龄,且种公鸡与种母鸡年龄要相仿,因为它们的年龄对繁殖力都有影响,只有当公、母鸡处于同样的性活动状态下,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产潜力,获得较高的受精率。
3.1、公母比例
采用自然交配的鸡群,公母比例越适宜,种公鸡的生产潜力、就越能很好地发挥,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也随之提高。种公鸡过少,母鸡得不到足够的交配次数,不能保证整个配种期获得高的受精率。反之,公鸡过多,又往往因争先与母鸡交配发生斗架、踩伤母鸡,相互干扰交配,也会影响受精率,降低种公鸡的利用率,并增加非生产性公鸡的饲养量,浪费饲料。自然交配时,一般轻型鸡(蛋用)公母比例为1∶13~15;中型鸡(蛋肉兼用)1∶10~12;重型鸡(肉用)1∶7~9。
3.2、利用年限
种公鸡一般利用12~14个月即淘汰,但对遗传性能好、体质佳、雄性强的种公鸡,可利用强制换羽,进行第二周期的利用。减少种用公鸡育雏、育成环节,降低饲养成本。当然还要看母鸡体质如何,两者应同时进行。
3.3、人工授精[人工授精(AI)是指采用非**的方式将**递送到女性生殖道中以达到使女子受孕目的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ART)。]
采用人工授精既可扩大公母比例,减少种公鸡的饲养量,降低成本,又可克服公母体重相差悬殊,种公鸡不足,造成自然交配不完全,对腿部受伤或其他外伤的公鸡无法进行自然交配时,人工授精可继续发挥该公鸡的作用。但要注意使用此项技术,一定要熟练过关,动作要快,手**确。采精时不要伤害公鸡,不能污染**,采到的**立即置于25℃~30℃水溶液或保温瓶内。1mL优质**,可输40只母鸡,在0.5h内输入母鸡的泄殖腔内的输卵管内。
3.4、轮换配种
在后备公鸡数量不足,公母比例严重失调,相差很大而又不能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制种方法。即:按照后备种用公鸡的数量,鸡舍的条件、饲养量等相应地将种用母鸡群分为一组或几组数量均等的几个小群(例如A1群、A2群、B1群、B2群等)。种公鸡单独饲养。供种时,按一小群饲养的母鸡数量确定的公母比例来挑选一定数量的的种公鸡,放入A1母鸡群,一星期后转入A2母鸡群,再过一星期后,再放回A1母鸡群。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循环。每个鸡群配种后的第五天,就可作种蛋。此方法既避免了种公鸡不足造成大量种蛋的浪费,又发挥优良种公鸡的配种能力,可提高种公鸡的利用率。此方法种蛋受精率、孵化率都很高。缺点:较耗费人力。在夜间进行,减少应激。
3.5、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
种公鸡生存的周围环境,如:光照、温度、水质、母鸡群的生产水平、饲养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各种因素的应激等都能影响种公鸡配种潜力和生产潜力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品种、系别、代次的种鸡各阶段的生活习性、发育特点、饲养方式、饲料营养等来创造良好的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生活环境,配合科学而有效的技术措施,就能更好地发挥其生产潜力,从而获得高收益、高利润。
广大养殖户要掌握挖掘种公鸡生产潜力的方法,科学饲养,增加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