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逐渐过去,随之而来的将是气温多变的秋冬季节。正因为气温多变,天气渐冷,所以往往只注重保温,而忽略了通风[通风就是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使风没有阻碍,可以穿过,到达房间或密封的环境内,以造成卫生、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造成舍内[拉塞·舍内(丹麦语:Lasse Schøne,1986年5月27日-)是一名丹麦中场球员,现效力荷甲的阿贾克斯**俱乐部。]有害气体严重超标而诱发疾病;同时,家禽极易因气温变化过大而受凉,从而引发以呼吸道[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因此,秋冬季节我们一定要把好饲养管理的关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秋冬季节家禽养殖饲养管理要点
一、 保温与通风的协调处理:
秋冬季节舍内需要的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既要保持舍内温度,又要通风换气,这是秋冬季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通风换气时,注意不要造成舍内温度忽高忽低[说明数据、现象等不稳定,统计数据时高,时低,数据信息变化频率较快。],严防因温差过大造成应激而引起疾病;通风口以高于家禽背部上方1.5米以上为宜。当气温急剧下降,防寒保温工作跟不上时,往往易使家禽发生以咳嗽、呼噜、甩鼻、张口呼吸等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
对策:禽舍要维修好,防止贼风、穿堂风侵袭禽群。地面平养的家禽要加厚垫料[发酵床主要由有机垫料组成,垫料主要成分是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秆,干生牛粪等,占 90% ,其他 10% 是土和少量的粗盐。]来提高体感温度,勤换垫料,保持垫料干燥,中午开窗通风,一般情况下6日龄开始通风,并随日龄增加而加大通风量,使家禽有足够的氧气。寒冷天气通风时,应提前提高舍内温度1~2℃,再进行通风。雏禽入舍前2~3天,提前将舍内温度升到标准温度,以提高舍内硬件用具的温度(主要是提升与鸡接触用具的温度,手触感觉温暖即可)。“看禽施温”:禽只状态佳,精神活泼,分布均匀,活动自由,饮食正常,表明温度适宜。若家禽出现聚群、颤叫、缩头等,说明温度过低,应提高舍内温度;若出现张口喘气、频繁喝水等,说明温度过高,应逐渐降低舍内温度,以防温度忽高忽低。
二、 谨防有害气体(氨气[氨气,Ammonia, NH3,无色气体。]、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蓄积。
秋冬季由于禽群排泄的粪便或潮湿的垫料未能及时清除,致使舍内氨气、硫化氢等蓄积,浓度增大,导致氨气中毒或引发其他疾病。因舍内有害气体蓄积,氧气相对缺乏,加上天气寒冷,禽只代谢增高,易引发腹水综合征等代谢疾病。
对策:铺设的垫料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在5厘米以上;操作时尽量减少洒水,防止水线漏水,弄湿垫料;如果舍内湿度过大,则应加强通风或及时清除舍内粪便、更换潮湿的垫料。此外,还可使用吸氨除臭剂来降低禽舍的氨气浓度,常用的有硫酸亚铁、过磷酸、硫酸铜、熟石灰之类,或者可以熏蒸食醋来中和氨气(醋:水=1:2)。
三、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防控
1、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每周定期消毒2次,并做好相应记录,疫病期间,坚持一日一消毒。消毒药物交替使用,以防耐药性的产生。(消毒时,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建议以温水稀释消毒液,以防冷应激和提高消毒效果,同时注意饲养用具的消毒等)
2、 做好相应疾病的预防:秋季——鸡痘、白冠病、传鼻、应激感冒等,注意库蠓、蚊虫的传播等,可用疫病光驱蚊,佳冠红定期预防。冬季——传支、新城疫、感冒等。定期应用金黄芪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3、 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气候突变带来的相应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