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广韵是哪些地区的音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你认为中国最好听的方言是哪个地方的?(你认为中国最好听的方言是哪个地方的人)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你认为中国最好听的方言是哪个地方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又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方言,可能在每个人的心里,自己家乡的方言是最好听的。总体来说我觉得四川话比较容易懂,听起来还挺好的。
广韵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广韵是宋朝官话字典,“广”字代表增广、推广的意思,并不是指广东的“广”;但广韵字典里面的发音和字词和现代粤语使用的发音和字词相当接近!
《广韵》206韵怎么背,有什么技巧?
韵书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况。学者还以《广韵》为桥梁,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所以说《广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当代汉语方言不可缺少的典籍。另外,作为韵书,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一直起着供文人写作诗文查找韵字及辨析字音、字形、字义的作用。
《广韵》是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有所了解。
《切韵》是隋陆法言编撰的,成书于仁寿元年(601年)。
参加讨论该书编写原则的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他们都是地位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据学者考证,陆法言《切韵》共193韵,全书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0韵。共收11000字左右。
《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
《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虽然增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广韵》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韵》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quot;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平、阳平无关。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60韵。综上所述,如果按四声相承的原理说,《广韵》共有61个韵部。
3.*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E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E尾,入声则为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广韵》61个韵部中,*声韵26个,阳声韵35个,这样入声韵也应该是35个。
但由于阳声欣韵的入声字太少,因此,没有单**韵。
《广韵》是韵书,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与陈澧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如果用传统的汉字表示法,可以列成下表(为理解方便,标出每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并在每个代表字的后面加上拟音):
广韵的版本
《广韵》从刊行到版本很多,常见的本子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覆宋本、《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种本、宋乾道五年黄三八郎本(《钜宋广韵》)、覆元泰定本、小学汇函内府本等7种。前5种称繁本,后两种称简本。所谓简本是元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繁本和简本主要表现为注文的多少不同,个别韵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广韵》曾传到日本,《经籍仿古志》著录,而在国内一度失传,1889年顾沄以南朝小铜佛自日本山荣家换得一部,后辗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归上海图书馆。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现藏上海图书馆的顾沄旧藏本影印出版,原缺入声一卷,顾氏原用元人略注本配补,影印时换成《四部丛刊》影宋本。据周祖谟考证,此本与楝亭五种本相近。此外还有周祖谟于1936年写成的《广韵校本》(时年周先生仅20岁),周氏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除了《钜宋广韵》的版本校勘,同时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国维、赵**的校勘成果,并参考了唐写本残卷20种。此书搜集资料全,校雠方法精,是较易得的好的《广韵》校本。
广韵 全书有声母韵母多少个
应当是206韵 查看原帖>>
论述《广韵》声调到现代普通话声调的演变
中古四调平上去入,具体调值不明,只知大概。
宋后期至元,北方官话入声开始分派到其它声调。
以元大都话为基础的北京官话,入声分派平上去,清声母散归各调,次浊归去声,全浊归阳平。另有浊上归去一项。
平声可变性强,逐渐依清浊声母归到*阳平。
大概就是这样吧。
广韵的主要内容
《广韵》共分 5卷,平声分上下 2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有11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增加的相同(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广韵》 206韵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卷之内,每一个声调中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全书平上去韵数不等;阳声类韵数与入声韵数也不相符。这是因为去声泰 、祭、夬、废 4韵都没有平上入声相配,所以多出 4韵;冬韵、臻韵的上声,臻韵的去声,痕韵的入声,字数都极少,附见于邻近的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广韵》206韵,如不计算声调,以“东董送屋”为一韵,“支纸寘”为一韵,用平声包括上去入三声,那么平声57韵,再加上没有平上入相配的那 4个去声韵,实际上只有61韵。如果把34个入声韵**出来,则有95韵。用系联法细分,韵数还可分得更多。《广韵》的韵类、韵母为什么这样多,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章炳麟在《国故论衡·音理论》中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陈澧在《切韵考》中却说:陆氏分206 韵,每韵又分二类三类四类者,“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据黄侃对《切韵考》统计,206韵共有311个韵类。高本汉的看法与陈澧类似。这仍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广韵》每卷的韵目下都有一些韵目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的字样。这对研究《广韵》音系和唐宋的实际语言,以及后来的韵书韵目的归并很有关系,非常值得注意。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分卷。2.分韵。3.韵目。4.韵次。5.小韵。6.注文。 《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至于*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声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声韵没有。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ŋ],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ŋ]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此外,从[m]、[n]、[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ŋ]尾韵是12个,[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广韵》总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有分上下两卷,原因只是平声字数较多。 《广韵》的声母 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36个声母,但却不能代表《广韵》音系的声母。因为《广韵》的声韵系统是从隋唐韵书沿袭下来的。研究《广韵》的声母得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陈澧作《切韵考》,首先考究《广韵》的声类,实际上就是研究《广韵》的声母。他用系联的方法,从反切上字考得《广韵》共有40声类。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审、喻中分出的庄、初、神、山、于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一般音韵学家认为明、微还应分开,所以称41声类。1931年白涤洲作《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 》(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1期),使用陈澧的系联法,考定《广韵》的声纽为47类。即41类再加见、溪、疑、影、晓、来的腭化音居、去、鱼、於、许、力 6声类。同时(或稍前),黄淬伯作《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本二分,1930),也考定《广韵》声类为47。高本汉也主张47声类说。前此,曾运乾作《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东北大学学术季刊》1927,第 1期),后此陆志韦作《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25期),都是把精、清、从、心又各分为两类。陆志韦说:“五十一类能反映《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分类情况,然而不能代表《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因为反切上字的分类只和反切下字有关。所以有时候反切上字虽分两类,声母往往相同。如今又有不少《切韵》音系研究的著作,其中都涉及《广韵》的声母、韵母研究问题。按照广韵的编排方式,相同韵目的小韵排列在一起,但其声母未被标明。广韵的声母系统是根据后世的三十六字母、等韵图等文献,以及通过反切系联法得出的。早期的韵图囿于三十六字母之成见,认为广韵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相同。清儒陈澧最早利用系联法(即将相同反切上字的小韵合并称一个等价类)考得广韵共有四十声类,即从三十六字母的“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神山”,“喻”中分出“于”,而合并“明微”。白涤洲重新使用系联法,从“见溪疑影晓来”中再分出了“居去鱼于许力”六个声母,同时区分“明微”,为四十七声类说。曾运干在四十七声类基础上又将“精清从心”分为“作子”“仓七”“昨疾”“苏息”,谓五十一声类。王力根据音系学的方法,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从“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山”与“章昌传书”,合并“帮滂并明”与“非敷奉微”及“泥”与“娘”,同时将“喻”母三等分出并与“匣”母合并,为三十五声母。邵荣芬认为“泥”母与“娘”母不应合并,同时又从“禅”母中分出了“常”母与“俟”母,为三十七声母。此外还有三十八声母分类的系统,在三十七声母的基础上,将“喻”母三等分立为“云”母,不合并到“匣”母,主要原因是《广韵》反切中没有涉及“云”母与“匣”母混切,并且“云”母在后世为次浊音,与全浊的“匣”母不同。尽管“云”母上古来源是“匣”母,但至少在切韵成书时期已经分离,故“喻”母不列为广韵的一个声母。 广韵三十八声母分类法声类声母唇音帮母 滂母 并母 明母 舌头音端母 透母 定母 泥母 舌上音知母 彻母 澄母 娘母 齿头音精母 清母 从母 心母 邪母 正齿音庄组庄母 初母 崇母 生母 俟母 正齿音章组章母 昌母 常母 书母 船母 牙音见母 溪母 群母 疑母 喉音晓母 匣母 影母 云母 以母 半舌音来母 半齿音日母 广韵所谓的“二百零六韵”即韵目,五卷中上平声二十八韵目,下平声二十九韵目,上声五十五韵目,去声六十韵目,入声三十四韵目。韵目是为了诗文创作而分,故分平上去入四声,与韵母不同。一个广韵韵目可以看作一个或几个韵母加声调的集合。如广韵“东”韵目下包含了“东一”和“东三”两个韵母的平声字,对应还有“董”“送”韵目,分别包含“东一”和“东三”的上声和去声。与“东”对应的入声韵目“屋”也可分两个韵母“屋一”和“屋三”。广韵去声有四个特殊的韵目“祭泰夬废”,没有与之对应的平声和上声。由于这四个韵目的上古来源与入声关系密切,所以又称“次入声”。广韵韵目中缺少冬系上声、臻系上声、臻系去声和痕系入声,并非没有这四个韵目的字,而是字数太少,被广韵编纂者并入了相邻的韵目,分别是“湩”、“?”、“榇”、“麧”。 广韵二百零六韵上平一东 上声一董 去声一送 入声一屋 上平二冬 去声二宋 入声二沃 上平三钟 上声二肿 去声三用 入声三烛 上平四江 上声三讲 去声四绛 入声四觉 上平五支 上声四纸 去声五寘 上平六脂 上声五旨 去声六至 上平七之 上声六止 去声七志 上平八微 上声七尾 去声八未 上平九鱼 上声八语 去声九御 上平十虞 上声九麌 去声十遇 上平十一模 上声十姥 去声十一暮 上平十二齐 上声十一荠 去声十二霁 去声十三祭 去声十四泰 上平十三佳 上声十二蟹 去声十五卦 上平十四皆 上声十三骇 去声十六怪 去声十七夬 上平十五灰 上声十四贿 去声十八队 上平十六咍 上声十五海 去声十九代 去声二十废 上平十七真 上声十六轸 去声二十一震 入声五质 上平十八谆 上声十七准 去声二十二稕 入声六术 上平十九臻 入声七栉 上平二十文 上声十八吻 去声二十三问 入声八物 上平二十一欣 上声十九隐 去声二十四焮 入声九迄 上平二十二元 上声二十阮 去声二十五愿 入声十月 上平二十三魂 上声二十一混 去声二十六慁 入声十一没 上平二十四痕 上声二十二很 去声二十七恨 上平二十五寒 上声二十三旱 去声二十八翰 入声十二曷 上平二十六桓 上声二十四缓 去声二十九换 入声十三末 上平二十七删 上声二十五潸 去声三十谏 入声十五鎋 上平二十八山 上声二十六产 去声三十一裥 入声十四黠 下平一先 上声二十七铣 去声三十二霰 入声十六屑 下平二仙 上声二十八狝 去声三十三线 入声十七薛 下平三萧 上声二十九筱 去声三十四啸 下平四宵 上声三十小 去声三十五笑 下平五肴 上声三十一巧 去声三十六效 下平六豪 上声三十二晧 去声三十七号 下平七歌 上声三十三哿 去声三十八个 下平八戈 上声三十四果 去声三十九过 下平九麻 上声三十五马 去声四十祃 下平十阳 上声三十六养 去声四十一漾 入声十八药 下平十一唐 上声三十七荡 去声四十二宕 入声十九铎 下平十二庚 上声三十八梗 去声四十三映 入声二十陌 下平十三耕 上声三十九耿 去声四十四诤 入声二十一麦 下平十四清 上声四十静 去声四十五劲 入声二十二昔 下平十五青 上声四十一迥 去声四十六径 入声二十三锡 下平十六蒸 上声四十二拯 去声四十七证 入声二十四职 下平十七登 上声四十三等 去声四十八嶝 入声二十五德 下平十八尤 上声四十四有 去声四十九宥 下平十九侯 上声四十五厚 去声五十候 下平二十幽 上声四十六黝 去声五十一幼 下平二十一侵 上声四十七寝 去声五十二沁 入声二十六缉 下平二十二覃 上声四十八感 去声五十三勘 入声二十七合 下平二十三谈 上声四十九敢 去声五十四鬫 入声二十八盍 下平二十四盐 上声五十琰 去声五十五艳 入声二十九叶 下平二十五添 上声五十一忝 去声五十六㮇 入声三十帖 下平二十六咸 上声五十三豏 去声五十八陷 入声三十一洽 下平二十七衔 上声五十四槛 去声五十九鉴 入声三十二狎 下平二十八严 上声五十二俨 去声五十七酽 入声三十三业 下平二十九凡 上声五十五范 去声六十梵 入声三十四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