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夏季海参养殖管理指导意见


为做好春、夏季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养殖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水质管理,改善养殖环境

1、水质调节。开春后,气温回升高于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容易导致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温度、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分层,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不能通过上下对流进行交换,水质容易恶化。要投放底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改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底质。每月施1~2次增氧剂[增氧剂,通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复合多种有效成分,通过综合作用,均匀释放溶氧,迅速降解水体毒素,稳定性强,速效而长效,养殖中任一时期均可安全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改善养殖环境。]、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生态环境,防止底层水缺氧。有增氧设备的池塘每天中午气温最高时进行增氧,开启时间15~20分钟左右,彻底改善水环境。夏季温度高时,夜间也要打开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既可以增加溶解氧,又可以降低池水温度。

2、科学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初春冰层融化后换水要慎重,此时切忌大排大灌,进水时需监测海水的各种理化指标(水温、盐度等),随着水温的升高,换水应少量多次进行,每次换水以总水体的10~15%为宜。然后逐渐将日换水量升至20%左右。进水时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

3、合理肥水,控制藻类生长。初春季节,池水清瘦、生物饵料少,可以在3月底进行肥水,采用发酵有机肥或无机肥培养基础饵料。既增加池内天然饵料[天然饵料,是一种用动物或则植物制作的钓鱼饵料。]量,提高水中溶解氧,又降低池水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使海参免受强光直射,水色以浅褐色为好。发现有害


藻类和杂草繁殖过快时要注意及时捞取,保持池水清新,要控制透明度在50~70厘米。

二、合理投饵,做好病害防治措施

春季水温适宜,海参摄食旺盛,一般在海参刚出爬时先投1~2次优质海泥,此后依池底天然饵料的具体情况每周投1~2次人工饵料,包括全价配合饵料等。每次投饵量大致按池内海参总重量的2%~5%。

春夏季是海参疾病高发期,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发生。一是定期施用沸石或活性炭,吸附水体中的氨氮、**酸盐等有毒物质,改良水体环境。二是投放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制剂,如光合细菌、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人类直接食用量最大的一种微生物。]等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池塘环境。三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经常检查海参活动情况,及时捡出患病、活力不强的刺参,用1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或30~50毫克/升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浸泡半小时,再隔离养至痊愈,对溃烂严重的海参捡出后要及时处理。

三、加强应对高温强降雨等恶劣天气管理

我市夏季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经常发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养殖管理。

1、水温的调控。高温时,要密切监测水温和水体底部温度。水源水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要加大池水交换量,日换水量一般控制在20~30厘米,同时保持池塘较深水位,水位应保持在1.5米以上,水源水质条件不好时,要慎重换水或不换水;有条件的面积较小的池塘,可以设防晒遮*网,防止池水温度过高;还可以打盐度适宜海参生长的深水井,利用**凉水进行降温,并尽量在夜间提水。

2、透明度的调控。密切关注天气情况,进入高温期前要及时肥水培养有益浮游植物,降低水体透明度。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8℃上下时,使用高效的肥水产品,10-15天后,调节池水透明度低于40厘米。

3、溶解氧的调控。如果发现溶解氧低,要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包括使用增氧机、投放增氧剂等,防止缺氧。

暴雨时期的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整修活动闸板、铺设临时排淡管道、暂时停止排水、加深水位等。暴雨来临时,活动闸板全部打开,将池塘内上层淡水尽快排出。雨后及时开启增氧机,尽快消除海、淡水分层现象,确保底部水体溶解氧含量短时间内达到3毫克/升以上,防止底部缺氧。还要做好底质调节,可投放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底部环境,并及时清除池中**的杂藻,减少有害细菌繁殖。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