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石斑鱼[石斑鱼(英语:Grouper),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Epinephelusmoara),俗称草斑、真油斑,英文名Kelpbass,隶属于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为广盐性、岛礁性、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岸,但数量较少。是我国东南等地沿海重要养殖对象,经济价值高。是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和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对象之一。
仔、稚、幼鱼的培育
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孵出后,孵化池中直接自然水温培育26.71±1.26℃(22.50~29.20℃),盐度33.03±0.75,CDO>5.0mg/dm3,pH值范围为7.45~8.49;以长牡蛎(Ostreagigas)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然后一系列投喂皱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卤虫(Artemiasalima)无节幼体、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然后进一步通过鱼糜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之前要经裂壶藻(Schizochytrium)营养强化12h左右.仔鱼前3d采用静水培育,水深为80cm;从第3天开始投喂牡蛎受精卵,并向培育池内添加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每天5~10cm水位;5~28日龄投喂轮虫,期间每天往池中加入20cm水位的小球藻;水深加至1.2m后,每天先排出20cm的水体再加入20cm的藻水;第20天开始投喂卤虫,第25日龄开始投喂桡足类,28日龄之后每天换水40cm;47日龄开始投喂鱼糜,期间采用流水培养,并每天3次投喂后彻底换水,完全排掉食物残渣及粪便。
早期仔鱼
早期仔鱼在水温24.16±0.59℃条件下,云纹石斑鱼从孵化出膜至5日龄卵黄[卵黄(yolk),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囊、油球即将完全消失为早期仔鱼。
初孵仔鱼:平均[平均,一致,统一。]全长[中文名称:全长 英文名称:overall length;total length...]1.9079±0.1709mm.鱼体透明,卵黄囊1个,椭球形,平均长径1.0392±0.1265mm,平均短径0.7025±0.0391mm,突出于身体前部,油球1个,圆球形,平均球径0.2110±0.0096mm;脊索稍弯曲,肌节27~29对,多处出现树枝状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种生物色素,是酪氨酸或3,4-二羟苯丙氨经过一连串化学反应所形成,动物、植物与原生生物都有这种色素。]点;仔鱼头部斜向下,腹部朝上,倒挂于水体上层,尾部偶尔会颤动,游动能力弱;消化系统[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为直管状,末端90°弯向腹缘,尚未联通外界;听囊内两耳石前后排列;鳍膜从头部上方开始,经背部绕过尾部,终止于卵黄囊后端;孵化后10h左右,尾部有透明的散射状小丝,并出现口窝(图1a)。
2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4779±0.1171mm。仔鱼仍倒挂于水体上层,身体透明,头部斜向下,脊索加粗;卵黄囊缩小,油球变化不大;腹部、背部、尾部鳍褶明显增高;输尿管细小透明,后端膨大为膀胱;消化系统加粗加长,出现胃雏形,原*尚未开口于体外;胸鳍芽出现(图1b)。
3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5131±0.1561mm。出现口裂,但未摄食;眼囊开始出现色素沉积;卵黄囊大部分[拼音dàbùfèn注音 ㄉㄚˋㄅㄨˋㄈㄣˋ解释[much;themostpart;thelargestproportion;majorityof]超过一半的部分 把他所有东西大部分都送掉了[1]-dabufen]被吸收;*门已开口体外,肠分化明显;在*门与尾端之间脊索下方枝桠状黑色素增多;胸鳍叶状;仔鱼偶尔作垂直窜游运动(图1c)。
4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5352±0.1644mm。仔鱼头部稍斜向下,作间歇性运动;*门与尾端之间黑色素点由下向上环包脊索,消化系统上方位置有大量枝桠状黑色素沉积,眼部黑色素继续沉积,肉眼观察有明显的三个色素点;口裂完全张开,仍未摄食,偶尔有开合动作;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油球明显变小;胸鳍发达,仔鱼活力好,游动能力增强;胃肠前端明显膨胀,呈葫芦形,后端则增粗,呈锥形(图1d)。
5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5417±0.0659mm,平均口裂0.1763±0.0367mm.卵黄囊几乎被完全吸收,油球大部分被吸收;仔鱼已可平游,游动能力强;已开口摄食,但主动摄食能力差;尾部鳍膜下方出现多个散射状黑色素短丝(图1e)。
晚期仔鱼
晚期仔鱼在水温27.40±1.24℃条件下,云纹石斑鱼6日龄卵黄囊、油球完全消失,至28日龄鳍膜即将完全消失为晚期仔鱼。
6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288±0.0988mm,平均口裂0.2307±0.0136mm.卵黄囊和油球消失,进入晚期仔鱼期,营外源性营养;消化道加粗,胃肠蠕动频繁有力;膀胱膨大;眼囊颜色加深;鳍膜变窄,背部鳍膜出现星点状黑色素点(图1f)。
8日龄仔鱼:平均全长3.0936±0.1523mm,平均口裂0.3028±0.0148mm.上下颌出现牙齿;树枝状黑色素几乎覆盖整个消化系统;背部和腹部鳍膜继续变窄;腹鳍[腹鳍(pelvic fins)相当于垂直尾翼,侧滑时起增加飞机航向稳定性的作用。]两侧长出一对长棘(即腹鳍棘),侧扁,背鳍[背鳍(Dorsal Fin)指的是鱼背部的鳍。]原基明显;黑色素充满眼囊,视觉形成;腎球出现,一对,圆球形;仔鱼在池边、池角或光线较亮水体处出现集群现象(图1g)。
10日龄仔鱼:平均全长3.6770±0.3555mm,平均口裂0.3479±0.0221mm.腹鳍棘延长超过*门位置,后缘有少量黑色素**;背鳍长棘(即第2背鳍棘)长出,1枚,短于腹鳍棘处;鳔充气,明显(图1h)。
15日龄仔鱼:平均全长5.5060±0.3730mm,平均口裂0.5095±0.0465mm.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继续延长,第2背鳍棘已超出腹鳍棘,长棘上黑色素增多,与鱼体之间的角度增大,两侧布满微小细密倒钩状小刺;鱼体背部和腹部鳍膜变窄,第1背鳍棘长出鳍膜;消化系统上方黑色素迅速向背部延伸,周围出现**素[**素与花青素同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也是一种配糖物,糖基为葡萄糖或鼠李糖,配糖体为黄酮或黄酮醇。];躯干变宽,肌节呈“V”型,22对;仔鱼活力好,在池边或池角集群,中午时在有阳光照射的水体中集群(图1i)。
18日龄仔鱼:平均全长6.2758±0.5028mm,平均口裂0.5953±0.0622mm.长棘内侧倒钩状小刺大而疏,外侧细而密,末端黑色素向基部扩增;头部树枝状黑色素沉积增多,消化系统表面黑色素不断消退,消退后呈银白色;尾鳍鳍条清晰,出现分节,尾部脊柱明显向上弯曲;背部和腹部鳍膜继续消退,第3、4背鳍棘已经长出,臀鳍出现,并长出第1、2鳍棘;躯体变宽,肌节呈“W”型,22对(图1j)。
2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7.3100±0.7914mm,平均口裂0.7331±0.0842mm,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加大,开始出现残食。背、腹鳍长棘的相对长度达到最大,第2背鳍棘长度已经超出全长的1/2,第1背鳍棘明显增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上黑色素由基部向末端逐渐消退;臀鳍第1、2鳍棘明显增粗;仔鱼活动会避开强光处(图1k)。
28日龄仔鱼:平均全长10.2964±1.9342mm,平均口裂1.5802±0.4665mm.第一背鳍各棘均长出;消化系统表面黑色素减少,**素增多,腹部肌肉加厚;尾鳍鳍条分节增多,为5~8节;尾部黑色素团后移至尾柄处,周围出现**素;身体中部及背鳍基部出现多处星点状黑色素点;尾柄处鳍膜即将退尽,发育快的个体开始进入稚鱼[稚鱼是指从各运动**发育已臻完善开始,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披鳞,体形、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期的鱼。]期(图1l)。
稚鱼
稚鱼在水温27.13±1.89℃条件下,云纹石斑鱼29日龄鳍膜完全消失,至58日龄鳞被即将完全形成为稚鱼期。
29日龄稚鱼:平均全长11.8377±1.1989mm,平均口裂1.5158±0.2604mm.大多数个体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进入稚鱼期,但鳞片尚未长出;消化系统表面黑色素继续减少;脊柱上星点状黑色素和**素增多;背鳍基部黑色素增多;长棘继续伸长,呈半透明**;尾柄黑色素团周围**素增多,并向尾鳍基部和尾鳍扩展;胸鳍更加发达,鱼体活力强(图2a)。
36日龄稚鱼:平均全长20.0070±3.1775mm,平均口裂2.0711±0.4267mm.第2背鳍棘长到最长,腹鳍棘开始收缩;背鳍基部黑色素增多并向腹部延伸,背部出现小斑纹;脊柱上**素增多,尾柄处形成一个大黄斑;尾鳍鳍条分节继续增多,末端分叉(图2b)。
41日龄稚鱼:平均全长24.2077±3.2071mm,平均口裂2.6074±0.3733mm.大部分个体在背鳍基部、臀鳍基部及尾柄出现细小鳞片,为栉鳞;头部、体表黑色素继续增多;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继续收缩(图2c)。
47日龄稚鱼:平均全长30.2000±1.9157mm,平均口裂3.1012±0.3319mm.鱼体前部两条斑纹的形成快于后部四条斑纹;脊柱上黑色素呈线状排列,并不断增多;消化系统表面仍有少量黑色素未消退,大部分呈银白色(图2d)。
57日龄稚鱼:平均全长36.5000±2.7393mm,平均口裂3.7714±0.3264mm.上颌前端有2颗犬齿,两侧各有2颗较其余稍长的牙齿,其余牙齿短小而细密,下颌齿较上颌齿要疏;前鳃盖骨后缘有稠密的小刺,主鳃盖骨后缘有大而疏的刺;大部分个体体表斑纹轮廓已经形成,背部黑色素沉积较多,身体下半部只有少量星点状黑色素;鳞片已覆盖鱼体大部分(图2e)。
幼鱼
幼鱼在水温26.71±1.26℃条件下,云纹石斑鱼59日龄鳞被完全形成进入早期幼鱼期。
59日龄幼鱼:平均全长37.5600±2.3530mm,平均口裂3.8404±0.3568mm.大部分个体完成**,进入早期幼鱼期,体表粘液多,侧线明显,全身被细小栉鳞;斑纹基本形成,只有腹部色素沉积尚少,斑纹未完全形成,但已经可以看出斑纹轮廓,六条暗棕色波纹状横斑带,下方分叉为二,第一、二斑纹斜向头部,第三到六斑纹自背部横向腹缘,其上布满白色云状斑;各鳍均已完善,各鳍式为:背鳍Ⅺ-15-16,尾鳍18-19,臀鳍Ⅲ-8,腹鳍I-5,胸鳍17-18;形态特征与成鱼相似,生活习性接近于成鱼,大部分栖息于水体底层,小部分仍聚群活动于水体中下层(图2f)。
作者:刘银华,张雅芝,钟幼平,李军,谢仰杰,胡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