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仔猪piglet;pigling小猪。]红痢[红痢 小牛的带血腹泻;尤指由一种微小的动物寄生物(Eimeria zurnii)所引起的球虫病。]又称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腹泻、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是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以下详细介绍仔猪红痢临床特征,仔猪红痢的治疗方法:
仔猪红痢临床特征
流行形式多为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同一猪场中,有些繁殖母猪圈发生,有些则不发生,可能与母猪肠道中带菌有关。该病的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和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在各地差异较大,就是在同一猪场中,各窝仔猪间也有较大差异。发病率高可达,死亡率是20%-。本病呈世界性的分布,各国均有报道。本病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或1-2d。
临床症状
同一猪场不同窝之间和同窝仔猪之间病程差异很大,按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形容词 医学上指病症次于急性 如:亚急性中毒,亚急性湿疹 ...]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多为1日龄的仔猪发病,当天或第2天死亡。部分病例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或只见到精神委顿,拒食,或尖叫等。初生仔猪突然排血便,后躯沾满血样稀粪,病猪衰弱无力,处于濒死状态。少数没有下血痢,便昏倒或死亡。
急性型:
患猪体温升高不明显或略微升高,达40.0-40.5℃。病程2d左右,常维持2-3d后死亡。病猪开始出现急剧腹泻,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体粪便。患病仔猪皮肤干燥无弹性、重度脱水,表现不吃奶,两后肢与*门周围沾污暗红色血样粪便,不愿运动,日益消瘦,衰弱无力,后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
病猪呈现持续的非出血性腹泻,初排**软粪,其后粪便呈清水样,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呈类似“米粥”状粪便。表现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在出生后第5-7d死亡。
慢性型:
病猪在一周以上时间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是黄灰色,带黏液,会*部和尾部附有粪痂,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不死者多成为僵猪,几周后死亡。
仔猪红痢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和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对产仔房、仔猪舍、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分娩母猪的腹部皮肤和*房也应彻底消毒,用消毒药液擦洗*房后再挤出少许*汁才能让仔猪吃*,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是,做好免疫注射工作,怀孕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菌苗,初产或第二胎怀孕母猪分娩前一个月和半个月各一次,剂量为5毫升~10毫升/次。
3胎以上的经产母猪,于产仔前半个月可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一次,剂量为3毫升~5毫升/次。这样能提高母猪的免疫力,初生仔猪通过哺*获得抗体,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小猪初生后,在没吃初*前口服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强力霉素、复方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例如,每头小猪可口服青霉素钾和链霉素各20万IU,连服2天~3天,1次/天,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注射抗血清可获得更好的保护作用,小猪出生后尽早肌肉注射抗仔猪红痢血清,每头猪每公斤体重3毫升。
在常发病猪场,应立即给整窝小猪用硫酸头孢喹肟、止血敏等混合给小猪肌注,1毫升~2毫升/头,2次/天,连用3天,并给小猪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葡萄糖,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以上就是仔猪红痢临床特征,仔猪红痢的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平时大家也要注意猪舍卫生,良好的环境可以避免很多猪病,节约养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