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不遂[不遂,读作:bù suì。]发病原因
脱壳不遂:又称顶壳、拉脚[用大车载客或为人运货。]、带帽,是影响螃蟹[螃蟹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每年成活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出现脱壳不遂时,一定要找明原因,不要随意下药,因为此时螃蟹正处于大量脱壳,诊断不准确乱用药,往往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从4月中旬开始,河蟹第二次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陆续开始。河蟹蜕壳情况并不理想,拉脚现象多发,有的池塘并伴有顶壳现象。第二次蜕壳绝大多数池塘池边看不到壳,多数河蟹在伊乐藻内蜕壳,因此许多河蟹拉脚现象不容易被发现,许多养殖老板在拉草时才发现有拉脚现象。
原因分析
一、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
由于4月份天气多变,容易出现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一方面pH过高,可能导致水体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大部分被水草或青苔吸收,藻类缺乏,可供河蟹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少,同时水草过密易导致下半夜[下半夜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夜间十二时至天亮这段时间。]缺氧,时间久了河蟹体质会变弱;另一方面,pH过高,会影响河蟹吃料变差,上半夜[上半夜,读音是shàng bàn yè,汉语词汇,指天黑至午夜二十四点钟以前的一段时间。]上边、上草[上草,即临产。]、上岸,严重的还会出现撑爪、环爪等症状,脱壳期出现顶壳、拉脚等症状,降低河蟹的脱壳成功率。
二、底质恶化及亚盐超标
可能由于早期用肥过量,尤其是在坂田上使用过大量农家肥、复合肥的,雨水冲刷可能使坂田上大量肥料被雨水带入环沟内,引发**酸超标。**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严重超标的话,极易引发河蟹下半夜缺氧上岸、上边、上草等现象,处于蜕壳期的河蟹就会因为**酸盐过高,水体溶氧缺乏而出现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
底质恶化,引起底部厌氧菌大量繁殖,底部发热,容易造成底部缺氧,进而引起底部还原性物质如亚盐、氨氮等升高;导致河蟹上半夜上岸、上草,影响河蟹吃料及营养积累。
三、气候多变
4月份*雨天气较多,昼夜温差变化剧烈,早晚温差一般在5-7℃,最大温差甚至在14℃。由于气候不稳定,导致螃蟹应激反应,造成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
四、营养元素缺乏
由于连续*雨,气温偏低,河蟹吃料状况较差,河蟹营养积累相对来说不充足,河蟹体质往往偏弱,蜕壳期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顶壳、拉脚的情况。且河蟹一二壳间隔时间较短,一壳蜕壳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河蟹体质尚未得到恢复,二壳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就会出现二壳刚开始就有拉脚的情况。
五、病敌害的侵袭:带病带伤的螃蟹,及易发生脱壳不遂。
解决方案:
1、注意螃蟹脱壳的时间,在预计脱壳前一天泼洒补钙产品。
2、注意脱壳期间的天气情况,早晚温差变化,天气突变,下雨、暴雨之类的天气,这个是对螃蟹是致命的伤。
3、溶氧,夜间容氧问题,很多人对溶氧没有个概念,你可以试想一下你没有氧气能活多久,螃蟹在脱壳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水草,水草是螃蟹的栖息之地,要做好管理,螃蟹在脱壳的时候,是螃蟹的避风场所。躲避天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