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技术要点
杂交[杂交(hybridization;cross;crossing)定义:两条单链DNA或RNA的碱基配对。]鳢是由本地雄性乌鳢和广东雌性斑鳢杂交得到的乌鳢新品种,它具有能摄食膨化[膨化,一种加工方法。]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等特点。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分级筛选饲养。
杂交鳢在苗种阶段大小残食现象严重,为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应尽量放养同一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的鱼苗。在苗种培育阶段每隔5~7天就要把不同规格的鱼苗进行分养[民间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分养时,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中搭一只长网箱,隔成三隔。把鱼种集中在其中一隔,用抄网把鱼种抄至鱼筛中,手在鱼筛外面轻轻搅动水,使小规格的鱼种漏出鱼筛外,大约半分钟后,快速提起鱼筛,把筛中未漏出的大规格鱼种放入另一隔中。筛选后的大小两种规格的鱼种,按照“分小留大”方法,把小规格鱼种分到空塘养殖,大规格鱼种留在原塘养殖。具体分养次数视实际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鱼种规格达到14公分就可直接进行成鱼养殖。各规格的养殖密度,3cm时每亩3~5万尾,5cm时2~4万尾,8cm时1.2~2.5万尾,10cm时0.8~1.5万尾,14cm时0.5~0.8万尾。
2、驯食[简介驯食是指在仔鱼到稚幼鱼的食性转化期内,将养殖鱼类从摄食天然**饵料转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过程。]完成食性转换。
杂交鳢鱼种平均规格3公分后开始驯食。每次投饲料前,通过敲打饲料桶或泼水来吸引鱼种,使鱼种养成听到声音就上食台吃食的习惯,当投饲后90%以上的鱼种能快速聚拢吃食,说明驯食成功。整个过程按照红虫→红虫+鱼糜→鱼糜+膨化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膨化颗粒饲料的顺序,逐步改变饲料组成的比例,让鱼种逐渐适应,直到完全吃膨化颗粒饲料。
3、综合调控水质
一是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微生物制剂加快有机物分解;二是7~10月在养殖池塘一角种植占水面积15%左右的水葫芦提高池塘自净能力;三是安装底增氧系统,晴天午后开机1~1.5小时,提高池水含氧量,减少有害物质和蓝绿藻的发生。
4、病害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
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害防治原则,结合我们实际养殖情况,主要通过每亩用15~20斤生石灰进行水质改良和杀菌消毒;鱼种培育阶段按1米水深每亩用20~30毫升阿维菌素,每10天泼洒一次,防治寄生虫病;按1米水深每亩用0.3~0.5斤二**氯,每月泼洒1次,防治细菌性疾病;每半个月,在每公斤饲料添加2克大蒜素,连用3天,防治内脏性疾病。
二、养殖成效
2008年养殖秋苗面积50亩,总放养量28万尾,到2009年10月底全部出塘,共出售商品鱼137.8吨,平均亩产5512斤,起水规格每尾1.1斤;出售均价每斤7.1元,亩产值3.9万元,成本每斤5.5元,亩利润8800多元。而去年同期用冰鲜鱼养殖的9亩本地黑鱼,平均亩产5932斤,亩产值4.45万元,成本每斤6.5元,亩利润5900多元。喂饲料养殖的杂交鳢比用冰鲜鱼养殖的本地黑鱼亩效益增加近5成。同时,池塘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全年杂交鳢池塘换水次数是2次,而本地鳢池塘换水13次,电费和劳动力成本投入有了明显的下降。
去年7月份,研究所又新放养杂交鳢秋苗35万尾,养殖面积70亩,到目前生长情况良好。全年总投入150万元。在研究所的示范带动下,全区现有杂交鳢养殖总面积200余亩,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