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
症状 小瓜虫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处形成1毫米左右的小白点[钢材中的白点拽在钢的纵断面上呈光滑的银白色斑点,在酸洗后的横断面上则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故叫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薄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在鳃上寄生时,虫体周围的鳃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指的是位于皮肤或腔道表层的细胞。]增生,有的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坏死。病鱼反应迟钝[反应迟钝就是无法如正常人一样对**做出恰当的反应,或者反应得较慢。],游动缓慢,漂浮于水面,不摄食。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危害鳗苗和小规格鳗种,欧洲鳗[目前,的人工繁殖技术仍然没有得到突破。]比日本鳗感染率[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高。流行于春末冬初水温15℃~20℃的季节。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迅速,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因此准确诊断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具体治疗方法为"百虫净1号"全池均匀泼洒,使池水成0.5ppm,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