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投饵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多样性

河蟹食性杂,偏嗜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投喂饵料时,既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开发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为池塘水面的40%以上。蟹池水草以沉水植物为主,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为辅,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有利于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事物有利处,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小杂鱼、虾、螺、蚬等天然饵料[天然饵料,是一种用动物或则植物制作的钓鱼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二是投放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自由摄食。螺蛳肉营养丰富,脂肪含量高,口味好,河蟹非常喜欢摄食。蟹池投放螺蛳,不仅提供了优质天然饵料,降低养殖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河蟹品质。三是积极推广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养蟹。根据河蟹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将动、植物性饵料按一定配比制成的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在水中稳定时间长、利用率[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高的特点。用颗粒饲料养蟹,能减轻水质污染,减少蟹病的发生,降低饵料系数,促进河蟹快速脱壳、生长。尤其是秋季投喂颗粒饲料,可促使河蟹快速育肥,增重效果特别明显。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蚬、蚕蛹、猪血、畜禽内脏、蛙肉等。植物性饵料有:麦麸、豆饼、瓜果、蔬菜、水草等。四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贝壳粉、禽蛋壳、鱼粉、骨粉、钙片等,增加饵料中的钙、铁含量,有利于河蟹脱壳。五是适时施用磷、钾肥,增加水体中磷、钾等元素,满足河蟹对多种元素的营养需求。

二、投饵[ ...]科学性

1.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一般动物性饵料占60%,植物性饵料占40%。

2.根据渔时季节科学投饵。河蟹生长季节饵料的投喂,总的原则是“两头精、中间青”,即春、秋季节以动物性饵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夏季以植物性饵料为主。

3.根据河蟹生活习性投饵。河蟹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应以晚间投饵为主,白天投饵为辅,其晚间投饵量占全天饵料量的70%。

4.饵料要适口。饵料的大小要与河蟹规格相适应,过大的要切成小块状,螺、蚬要压碎,植物性饵料要做成团,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5.改深水区投饵为浅水区投饵。饵料要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并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

6.改生食为熟食投喂。各种原粮要充分浸泡、煮熟后投喂,有利于河蟹消化吸收。

7.科学饲喂成熟蟹。①改晚间投饵为白天投饵。成熟蟹开始生殖洄游,晚上上岸爬行,体力消耗过大,易造成洄游蟹营养不足,因此要适当投饵。②防营养过剩死亡.特别是成熟的雌蟹,肝脏85%以上转化为性腺,肝功能[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下降,若再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一方面肝功能不能适应高蛋白的营养储存与消化,另一方面促使雌、雄蟹提前在淡水里交配,引起死亡。

8.实施鱼、蟹混养模式的,应先喂鱼、后喂蟹。鱼料投入深水区,蟹料投入浅水区,以防鱼、蟹争食而蟹吃不到饵料,影响河蟹生长。

三、饵料综合性

一是定期添加脱壳素:一方面促进河蟹在生长期内多脱壳,提高上市规格;另一方面促进河蟹同步脱壳,以减少发生河蟹互相残杀的现象。二是预防蟹病:所投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能霉变、腐烂变质,对吃不完的饵料要及时捞出,以免**变质。平时定期用3%的食盐水浸泡饲料,每次30—40分钟,消毒杀菌。三是防治蟹病:河蟹发病期间,在饵料中添加1%的鳃病灵、止抖灵、板蓝根0.5%的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可防治河蟹烂鳃病、烂肢病、腐壳病、抖抖病等疾病。若坚持内服外用相结合,效果更好。四是科学投饵与水质调节相结合:生长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以增加水体钙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每2—3天换注一次新水,使水体长期保持较高的溶氧,能增加河蟹摄食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和转化率。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