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稻田[稻田: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技术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田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ián gěng,田间稍高于地面的狭窄小路,也叫埂子意思是田间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做了放养5—8cm和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 ...]。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二、小结
1.摸清了泥鳅最佳放养规格。
放养5—8cm的泥鳅是以自身增重为目的;放养15—20cm的泥鳅是以自繁增重为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放养5—8cm的泥鳅收获效果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达到成鳅规格。
2.泥鳅回捕技术。
(1)收捕[收捕,汉语词汇。]提早进行,捕大留小。我们在8月初开始下篓收捕大规格泥鳅,这是因为:①大规格泥鳅摄食能力强,易被诱饵迷惑而钻篓;②泥鳅长到一定时期其增重变缓;③改善了泥鳅在稻田里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小鱼的生长速度。
(2)捕龟诱饵。下鱼篓捕获泥鳅时,捕鱼前期,在鱼篓中放入泥鳅的饵料,如麦麸、糠、土豆、动物内脏等。捕鱼中、后期,不断改善诱饵质量,使其更适合泥鳅的口味。我们采取在诱饵中加入香油、用烤香的红蚯蚓或葵花籽饼拌韭菜、炒香的麦麸、米糠等方法诱捕。
(3)捕鱼最低水温。在收捕前经常测温,通过二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北方地区泥鳅的收捕温度应在15℃以上,而不是一些技术资料公认的10℃左右。
通过实施上述几种回捕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率达70%以上。
3.泥鳅防逃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总结试验了“台阶”防逃方法,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内侧边上再修一个台阶。宽20cm,比田埂低15cm,泥鳅蹿至台阶上,很难再蹿上田埂,从而达到防逃目的。
泥鳅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技术
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河渠沟田等泥鳅生息场所,使天然的泥鳅产量大为减少;再加上捕捉过度,泥鳅的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积极开展泥鳅养殖有着良好市场前景。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繁殖和饲养,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大,所以在农村发展泥鳅养殖是生产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
一、泥鳅苗种的来源
目前泥鳅的苗种不象青、草、鲢、鳙等由鱼苗[也叫“鱼花”。]场生产供应,养殖所需苗种一般都来自天然捕捉的苗种,然后放到专门池塘饲养,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不宜提倡。泥鳅的人工养殖必须走人工繁殖的道路。
人工繁殖泥鳅苗简单易行,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经催产[读音催产 cuī chǎn1基本解释[expedite child delivery] 采取措施促使胎儿产出。]自然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繁殖。就是把按一定标准选择的亲鱼[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有雌有雄)放入产卵池内,放上人工鱼巢,只要水温适宣,便不久可见鱼巢上粘满卵粒。然后将鱼巢轻轻捞起,放到孵化池内孵化,即可孵化出鱼苗。孵出3天左右,待卵黄吸收完能自由游动并开始摄食时,便可收集起来转移到鱼苗培育池中饲养。一种是进行人工催产,通过人工授精或自然产卵繁殖。
所谓催产就是向成熟的亲鱼体内注射一定量催产剂,促使亲鱼**产卵。催产剂注射到选择好的亲鱼体内,经一段时间(称效应时间)泥鳅便会**和产卵。泥鳅亲鱼便会自行产卵在备好的鱼巢上,这叫自然产卵。若约计到了效应时间把鱼捕起,人工将卵子和**挤出来混和在一个器皿内,令其受精,混和后立即撒到鱼巢上,即可孵化。孵比出的鱼苗处理与不经催产自然产卵繁殖的鱼苗相同。
二、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等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三、成鳅养殖
1、池塘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随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池塘深0.7~1米,可用砖、石砌成,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朔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深。并注水30~50厘米深。
(2)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肥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3)苗种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鱼种阶段,池子面积可适当大一些,水深一些,有流水条件的还可以加大。
(4)投喂管理:投喂人工饲料,包括米糠、麸皮、鱼粉、蚕蛹等。投饲量5~6月份为泥鳅体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再降到4%。每天投喂两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时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7~8月份泥鳅摄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时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据介绍目前部分地区采用膨化饲料进行投喂取得良好养殖效果。
(5)水质管理: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热天水温达到30℃时,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6)收获:据有关资料介绍,4厘米左右的鱼苗经三个月的饲养能长成10厘米11克的泥鳅鱼种,大的可以出售,小的可以越冬后以鱼种养成成鱼。池塘单养120天,亩产成鳅鱼种340~435公斤。
四、疾病防治
随着近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成熟,放养密度日趋增大,泥鳅病害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着“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及投喂管理。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
1、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种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季节交替时易发生。
泥鳅目前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多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从而杜绝病菌来源,从而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2)放苗前对池水严格消毒。
(3)捕捞时操作要细心,防止鱼苗受伤。
(3)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对得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或采用宏扬镇海生物防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霉净”。曾资料介绍偏方:每亩使用5kg萺蒲、0.5-1kg食盐,对15-20kg人尿,全池泼洒。
2、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门周围有充血发白并溃烂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
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用“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严重时连续使用2次,同时按饲料重0.3%中拌入“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天。
3、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症状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新鱼血止”5克,饲料中按饲料重5%添加“鱼用**”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②每50千克泥鳅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药饵量加倍。
4、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所致。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损伤,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或每100平方米池溏用苦楝新鲜枝叶5公斤煎水后全池遍洒,也有较好疗效。
5、其它寄生虫病。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