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铜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的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我国石墨矿分布)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的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中国的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黑龙江、山东、内蒙和湖北等地。

工业上将石墨矿石分为晶质(鳞片状)石墨矿石和稳晶质(土状)石墨矿石两大类。晶质石墨矿石又可分为鳞片状和致密状两种。中国石墨矿石以鳞片状晶质类型为主,其次为隐晶质类型,致密状晶质石墨只见于新疆托克布拉等个别矿床中,工业价值不大。

中国石墨矿床常产出于大地构造隆起区或断裂岩浆带上,较集中的分布于中国的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康滇—龙门大巴—黄陵、祁连—秦岭—淮阳、天山—*山以及金沙江—哀牢山5个成矿地带。

中国的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分布于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以及吉黑、秦岭、祁连、华南、三江等褶皱系的隆起区,例如:在佳木斯隆起、胶辽断隆、***地轴、豫西断隆、山西断隆及康滇地轴等隆起区,分布较多的晶质石墨矿床,规模多为大、中型矿。

在黄陵背斜、龙门—大巴台缘褶带、秦岭地轴、淮阳地轴及武夷隆起区,也分布有较多的以中、小型矿为主的晶质石墨矿床。接触变质型隐晶质石墨矿床大多分布于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尤其是郯庐断裂系(包括依兰—依通断裂在内)以东地区,西部某些断裂带也有分布。

中国有多少铜矿?

中国铜矿的总保有量约为6234万吨,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铜矿储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从矿床类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铜矿,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就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一直有铜矿的形成。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铜矿多与侵位浅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如德兴铜矿;元古宙铜矿多与海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如甘肃白银厂铜矿。在这两种铜矿及其形成时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铜矿是最主要的。

古代矿业史

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说过:“自有天地以来即有矿,亦自有生民以来即用矿。”长江流域是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苏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早地区。1992年在南京东郊汤山地区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距今数十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说明几十万年前,江苏就已有人类生活。在泗洪县下草湾、丹徒县白龙岗山莲花洞、溧水县回峰山神仙洞等地,发现有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新人骨化石。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开采天然石头,制作各种器具。从已挖掘出的文物来看,江苏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从那时开始,江苏古代矿业经历了由单矿种变多矿种,由地表开采到**开采,由简单加工到各种冶炼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

古代矿业多是见矿开矿,就矿找矿,找矿开矿合二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弃之。除锻制兵器和制币用的铁、铜矿产外,其他矿产的产地很少有记录可查,故江苏春秋之前的矿业情况,多以考古资料和史书中的追记材料为依据。自汉代以后,对于矿业的记载,逐渐见于各类史书中。到清朝后期,一些主要矿产开采地都已有记录可查。但资料均很简单,一般只有矿种和矿产地的记录。据统计,明清以前,江苏境内已开采的矿种有铁、铜、白石脂(高岭土)、五色土(杂色粘土)、陶土、禹馀粮(粉末状褐铁矿)、茅山石、太湖石、玛瑙石、花石、砚石、石炭(煤)、各种石料等。特别是铁、铜矿的开采更为普遍,凡地表有露头的铁矿和铜矿,大部分都有古**采记录或古采矿遗迹。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块、石片加工成各种简单工具。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石器有200多件,在东海县马陵山瓜墩、苏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岛及连云港市近郊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址。另外,在溧水县神仙洞、句容县庙家山有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出土。说明古时江苏的先民就利用**做生产工具和**。

新石器时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区,都分布着不少民族部落,他们已开始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器。在赣榆、东海、灌云、邳州、淮安、高邮、海安、常州、金坛、常熟、张家港、句容等县(市)境内,先后发掘出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时期人们在采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进步。在淮安市宋集乡出土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仅加工精细,而且能根据**的性质,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闪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磨制而成,一般工具则利用页岩、砂岩、云母片岩等加工后使用。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用玉石、玛瑙制作的装饰品。数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区的人类,已学会了用手工的方法制作和烧制各种陶器,宜兴和张渚一带就有原始的制陶业,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归径乡南唐村发现5000多年前生产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遗址,证明当时人们已知开采利用陶土和砂岩制作日用陶器。

夏商时期,古人已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并开始出现冶炼技术。《尚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即金、银、铜三种金属。商代,江苏的铜冶业已较发达,南京市区北*阳营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铜矿石、小件铜器、铜渣以及冶铜工具。

西周时期,青铜业已相当发达,《诗·鲁颂》有“憬彼淮夷,大赂南金(即铜)”的诗句,淮夷在今江苏北部。此时的陶瓷业也很普遍,主要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宜兴制陶业有大发展,除陶器外,还能生产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时期,已由铜器向铁器过渡。当时的吴国,经济发达,铸铜、冶铁业水平较高,吴、越的青铜器冶炼、锻造业已相当闻名。“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作为三收。”这是我国开采铁矿最早文字记载,近年**县程桥春秋墓中出土了带有“攻吾父”句吴字样的青铜编钟,还有用白口生铁铸成的铁丸、由块炼铁(熟铁)锻成的铁条。后者是国内发现的最早人工冶炼的生铁实物,反映吴越的冶铸匠人已发明了冶炼生铁和炼钢的技术。春秋晚期,宜兴丁蜀一带陶土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传说范蠡最早发现了丁蜀镇附近陶土资源丰富,从而建窑烧陶。宜兴的窑户们曾奉他为制陶业的祖师,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庄等。另外,此时盐城一带的煮盐业也有所发展。

秦汉以来,江苏矿业逐浙发达,特别是铁、铜两矿的采冶业尤甚。东汉时期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铁、铜开采颇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江苏境内设有用来管理开采和冶铸的铁官七处,计有东海郡下邳(现邳州市东)、朐(现海州南),临淮郡盐渎(现盐城)、堂邑(现**县北),沛郡沛(现沛县东),楚国彭城(现铜山县)和广陵(现扬州)。根据古采冶遗迹看这些地方的铁矿早已被开采。其中铜山县利国地区硐山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矿井和露天矿坑遗迹各一处,说明利国铁矿在汉代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盐城北门汉代遗址中出土有炼铁渣、红烧土及各种铁制具和大量汉代半两钱。洪泽县峰山镇石桥亦发现有汉代冶铁遗迹。铜矿石在当时主要用来铸钱和制青铜镜。西汉有“吴(吴王刘濞)邓(大夫邓通)钱,布天下”之说。传说,吴王刘濞曾在**县冶山招集游民采矿冶铜铸钱。**县李岗楠木塘有汉初铸钱遗址,其中有铜块和铸废的铁芯和铸钱工具等。徐州北硐山、云龙山也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半两”和“五铢”的铜质钱范。东汉晚期,徐州已成为著名的铜矿产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铜矿石冶炼后制成的铜镜,质地非常好,故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美誉。直至魏晋时,徐州铜矿仍负盛名。《古鉴铭》:“汉有善铜出丹阳”之词。据考,汉丹阳县即现江宁县小丹阳镇(位于当涂东北),似可认为小丹阳之东、横溪以南的横山等地铜矿床在汉代即已被开采利用。三国时,吴统一长江以南后,利用丹阳所产铁、铜,自铸兵甲,并在南京筑有冶城,专司冶炼。东汉晚期,江浙一带陶瓷业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正式瓷器。宜兴的制陶业也有了发展,均山已能生产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窑群在三国两晋时,已成为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此外,江苏盐业也很盛行,沿海一带分布有广阔的盐场。

南朝的冶铁业以南京为中心,丹阳郡永世县(现溧阳市)西南的铁岘山是当时的主要铁矿石产地,也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场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县东南芦塘山、东破山、西南铜山等地均曾开采过铜铁矿,并在当地冶炼,旧炉冶址至今犹存。南朝时,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开采用来刻制各种石兽、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颇闻名,在中国当时的雕刻艺术方**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时代,江苏矿业仍以开采铜、铁为主,次为陶土、高岭土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有铁矿产地四处,分别为彭城(现铜山县)、**、溧阳、上元(现南京);铜矿产地七处,即江都、**、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吴县。铜山县利国铁矿在此期间获进一步开采,成为当时“地产坚金”的要地。句容县北铜冶山(羊山)产铜、铅,为古采区,历代采铸,古代采迹遍布,唐代采铸亦兴盛,有些山头都已挖平。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吴县西十里的铜山为古代采矿铸钱处,此书成书时(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此处尚见有铜。1958年,在丹徒县南西巢凤山北坡王家庄曾挖出一块石碑,其上铭刻着该地自隋唐至宋代矿冶史实,说明巢凤山一带铁矿,自隋唐即已开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宁县境内的伏牛山、铜井、谷里、九华山等已知铜矿区,均发现有古采坑遗迹,但具体开采年代不详。此外,苏州西部高岭土矿在唐代亦已开采,用做化妆品,称为白石脂,并成为贡品。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的炉堂内发现有煤渣,说明远在唐朝,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矿石来源无考。

宋代,江苏探矿冶炼业发达,徐州已发展成全国四大铁矿石产地之一。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利国监元丰年间,徐州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利国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铁矿场。利国地区的铜矿亦得开采,设有宝丰监,专铸铜钱。当时,除徐州利国铁铜矿业兴盛外,**、仪征、句容等境内铁、铜矿仍继续开采。据《太平寰宇纪》等史**载,徐州的五色土、苏州的白石脂、金坛茅山的禹馀粮、苏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开采。宜兴的陶土得进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产品问世,日常陶器亦得到发展。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派人在萧县(1955年划归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于取暖和冶炼业。“冶铁作兵(器),犀利胜常”。使徐州铁冶业进入新阶段。

明代,江苏矿业渐趋衰退。明初,徐州铁矿仍在开采,但随着铁矿业中心南移,盛极一时的利国铁矿逐渐衰落。明代宜兴陶瓷业较盛,中期集中于丁山、蜀山一带,生产的陶器不仅内销,还外销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宜兴曾取得“陶都”的称誉。无锡自明代起,就出现了制砖、制陶等手工业。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溧阳东南有铁山、铜山,西南有铁冶山;仪征西北有大小铜山;徐州东北有盘马山,产铁,又有铜矿。《大明·一统志》关于江苏矿产有如下记载:应天府(南京)南聚宝山(雨花台侧)多细玛瑙石,东南70里有铜山,昔人采铜于此;苏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阳山产白墡(高岭土),土人当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业也很兴盛,南京东郊的阳山是当时开采石料的场所,遗存的“阳山碑材”现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古迹。明清之交,是江苏古代发现和使用煤炭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宁府五石、马鞍山等地“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指出煤产地不仅有“燕、齐、秦、晋”,还有“吴、越”。《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江苏矿产,尚有“江宁县紫金山产紫金”;“溧阳县东南产铁”;“溧阳(县)东南8里铜官山,昔产铜”;“溧水(县)西南45里,有铜山,昔尝铸冶于此”;“苏州府长洲县(现吴县)光福山西南55里,有铜坑山,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记载。

清代,江苏矿业较发达,矿产地的记载也较以前详细,一些新的矿产被开发利用。宜兴的陶土矿大量开采,成为全国日用陶器重要产区之一。宁镇地区的煤矿也普遍得到开发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间,**提倡办煤矿,故当时仅“江宁府的上元县就有煤井数十处”。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开矿。以后是时开时禁。《大清·一统志》和《江南通志》中对江苏矿产地均有记载,除与历代重复者外,尚有“**灵岩山产玛瑙,称灵**(雨花石)”;“苏州城西南鼋头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称花石,宋徽宗采贡,故有花石纲之说。又一种色白而湿润,号为玉石,又胎斑者光泽可爱,可充砚石”;“镇江府丹徒县圌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阳县南六十里,结都山产石煤”;“常熟县西五十里苑山,产石坚硬,可为砚”;“宜兴县西南荆南山昔产铜,有司采之,故曰铜官(棺)”;“仪征县西南神山产细石,五色皆具”;“通州泰兴县出硝”;“徐州府东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绘;石岩(徐州府)郡邑(领铜山、萧、沛、丰、砀山、宿迁、睢宁七县及邳州)遍产”;“句容县茅山出石墨”;“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溧水县琛山在县东15里昔尝出玉”;“吴县穹窿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产自然铜”等。

除上述各矿业外,古代人们开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筑房舍、墓*等建筑材料,利用黄土制作砖瓦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金属矿用品,也有悠久历史。但其起源年代,已无从考查。

铜主要用在什么地方最多?

1.工业、高技术等场合.
2.目前,再生铜约占世界铜总供应量的40%。
3.在各种家庭设备和器具中,为了导电导热,都要用铜,在通讯、水和气输送、屋顶建造中也要用铜。铜还可作为保护植物和农作物的杀菌剂。铜的合金,如青铜,可用于艺术品如铸像的铸造。

4.铜广泛用于电气系统

5.铜和黄铜广泛用于自来水管道系统

6.运输设备的主要用铜

7.在机械制造中,铜合金用于制造齿轮、轴承和涡轮机叶片。

8.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总消费量一半以上

9.在国防工业中用以制造**、*弹、**零件等,每生产100万发**,需用铜13--14吨

祖国的物产有哪些

祖国的物产主要有:

1、矿产齐全,储量丰富 。

煤炭资源、铁矿资源、自然铜矿、**,锑矿、锡矿物锰矿,镍矿 钨矿,钼矿。

2、 珍稀动物,保护国宝 。  

大熊猫、金丝猴、麋鹿、鳄鱼、娃娃鱼、中华鲟鱼、西藏羚羊、白唇鹿。 

3、名贵植物,绿色宝藏 。  

珙桐 、笔筒蕨类、银杏、水杉、银杉、西藏巨柏、金茶山花。  

4、 时令瓜果,香甜可口。

福建龙眼、广东荔枝、塘栖枇杷、桂罗汉果、临潼石榴、猕猴桃、无锡**、吐鲁番葡萄、新疆哈密瓜、白兰瓜。

5、 绿金茶叶,驰名世界 。

西湖龙井、碧螺春茶、屯溪绿茶 、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绿茶、太平猴魁、普陀佛茶、君山银针、庐山云雾。  

6、中草药材,琳琅满目

东北人参、万宁燕窝、东北鹿茸、西藏麝香、东阿阿胶、广西蛤蚧、宁夏枸杞、湖南莲子、冬虫夏草、太谷龟龄、三七、四川天麻。  

7、瓷器之国,精美绝伦

景德镇瓷、醴陵彩瓷、德化瓷塑、唐三彩瓷、界首陶瓷、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淄博陶瓷、石湾陶瓷。

8、玉石珠宝,璀璨夺目 。  

南海珍珠、云南翡翠、东北玛瑙、和田宝玉、南阳玉石、**珊瑚、蛇纹玉石、淅川虎睛、郧县松石、“鸡血”石。  

9、名优土产,享誉神州 。

洋县黑米、贵州黑糯、明水香稻、沁州小米、东北大豆、宁夏发菜、房县木耳、山珍猴头、香菇冬菇。

10、水产鲜美,营养丰富 。

青海湟鱼、大马哈鱼、中国对虾、同安文昌、巢湖银鱼、武昌湖鱼、松江鲈鱼、鄱阳鲥鱼、芜湖黄鳝、中华绒蟹、青海湟鱼、大马哈鱼、中国对虾、同安文、巢湖银鱼、武昌湖鱼、松江鲈鱼、鄱阳鲥鱼、芜湖黄鳝、中华绒蟹。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丽的中国:富饶的物产

国内铜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全世界探明的铜矿储量约6亿多吨,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约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有不少著名的铜矿,如江西德兴、安徽铜陵、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厂、云南东川、西藏玉龙等。 在金属王国里,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矿比银矿多且价格便宜。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讯工业。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铜矿区974个,保有铜储量(金属量)1941.86万吨,基础储量3083.71万吨,分别占同年世界铜储量(34000万吨)的5.70%和储量基础(65000万吨)的4.75%。主要分布在江西、云南、湖北、西藏、甘肃、安徽、山西、黑龙江等省,这8省的基础储量约占全国总基础储量的76.40%。

铜矿在中国分布主要在哪几个城市在哪个

你好

江西德昌、中国铜矿的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中国是一个铜储存量非常大的国家,目前来说主要有7个铜生产基地,分别是:江西铜基地,云南铜基地,白银铜基地,东北铜基地,铜陵铜基地,大冶铜基地,中条山铜基地。

  一、江西铜基地江西铜矿资本丰富,居全国之首。探明的铜工业储量(A+B+C级储量,下同)占全国铜工业储量的1/3,是中国铜业出产最大的基地。1978年国家把江西铜基地列入国家重点建造项目。1979年建立江西铜业公司,现具有“六矿两厂”,即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东乡铜矿、城门山铜矿(待建)、银山铅锌铜矿和贵溪冶炼厂、上海冶炼厂。六个大中型矿山具有探明的铜储量合计1387万t,其间德兴铜矿是超大型铜(钼)矿田,德兴铜厂矿山1993年构成10万t/d采选规划,变成亚洲特大型矿山之一。现开采的五个矿山年产铜精矿(金属含量,下同)10.2万t(1996),占CNNC铜精矿产值的1/3,占全国铜精矿总产值的1/4。江西铜业公司1996年产电铜20.16万t(其间贵溪冶炼厂11.65万t)占CNNC铜产值的1/3,占全国铜总产值的1/5。

  二、云南铜基地云南铜矿资本丰富,探明的铜工业储量居全国第2位。该基地由“四矿一厂”构成,即东川、易门、大姚、牟定等四个大中型矿山和云南治炼厂。当前构成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年产电铜10万t,铜精矿5万t,是中国产铜第二大型铜业基地。

  三、白银铜基地甘肃白银厂区域是中国铜矿富集区之一,由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小铁山、四个圈等矿床构成。为开发白银厂铜矿资本于1954年建立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并将矿山采选冶建造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方案重点建造项目之一,揭开了中国50时代建造大型铜公司的前奏。通过1957至1959年三年大规划建造,折腰山、火焰山两个露天矿和选矿厂、冶炼厂等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原设计能力年产铜3万t,后经技术改造到达5万t,一度是全国产铜最多的大型采选冶联合公司。1996年产电铜6万t。

  四、东北铜基地该基地由一批中小型矿山所构成,起步早、建造快。1948~1950年将辽宁清原铜(金)矿、华铜铜矿、芙蓉铜矿、马鹿沟铜矿和吉林石咀子铜矿、天宝山铜铅锌矿等康复了出产,沈阳冶炼厂也于1949年1月康复了出产。从此,在东北区域出现了中国第一个铜采选冶出产基地,为中国铜工业开展奠定了根底,起到了先导效果。五六十时代曾甘肃金昌、

我国铜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目前,虽然我国的铜矿储量已超过了7000万t,但其中有不少是规模小、品位低或交通不便的不宜开发的铜矿,缺少形成铜矿基地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和总储量大的铜矿集中区,从而导致铜矿资源非常紧缺。欲缓解或解决我国铜矿资源紧缺的问题,除了在工业生产中加强铜的回收外,更重要的是寻找能形成铜矿基地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和铜矿集中区,并应以此作为今后地质找矿与铜矿研究的主要目标。

从前面的研究结果来看,铜矿类型很多,但不同的铜矿类型形成的矿床规模与分布特征不一样,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仅只有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即岩浆熔离型)能形成超大型铜矿床,而块状硫化物型(包括海相火山岩型和热水沉积型)、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等多形成大型铜矿床或铜矿集中区。陆相砂页岩型铜矿由于其产出的沉积盆地太小,一般不会形成超大型铜矿,多以中小型矿床为主。含铜(金)石英脉型则以矿点、矿化点居多,最大也不够形成小型矿床。显然,铜矿床的规模对铜矿类型有明显的选择性,这在今后我们勘查和评价矿床远景时应予以特别的注意。

地质背景的差异对铜矿类型的发育有制约作用。所有的各种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及矿产密集区大都分布在不同时期的克拉通边缘,受裂谷或坳拉槽或深大断裂控制,某一铜矿类型与一定的构造、沉积建造(包括岩性组合)和岩浆活动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斑岩型铜矿多产于隆坳交接带靠隆起一侧;海相砂页岩型、块状硫化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铜矿都产于裂谷或坳拉槽中;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产于受陆内裂谷或深大断裂控制的、基底或周边有铜矿床(化)的陆相盆地中;矽卡岩型铜矿的发育,取决于中酸性岩浆活动与碳酸盐**的耦合。上述铜矿类型可以在一个地区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在一个地区或相似地质背景中往往存在有几种铜矿类型,如阿尔泰、祁连山和川西九龙-木里火山岩发育区,容矿**为火山岩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和岩浆熔离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重要位置;西南三江地区深大断裂非常发育,因此该区最有意义的铜矿类型便是成矿物质来自深源的富碱斑岩型和块状硫化物型(容矿**有火山岩和沉积岩两种);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酸性岩浆岩和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发育,为形成斑岩型与矽卡岩型铜矿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上例子都是针对形成大型、超大型铜矿和铜矿集中区而言的,不包括小型和分散分布的铜矿。

时至今日,有关我国**例尺的铜矿的区、带分布和划分,广大地质工作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与研究,关键的问题是对现有的铜矿区、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如何开展地质工作。据此,我们初步认为:

(1)兴安岭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和古亚洲-兴蒙两大(铜)成矿带的交会部位,深大断裂发育和岩浆活动强烈,有利于斑岩型和以火山岩为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的产出,今后应以这两种铜矿类型作为本区的主攻方向。与此同时,也可以参考俄罗斯达拉松含金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床地质特点,开展金-铜组合特征的找矿。根据兴安岭地区的地表地貌特点,可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找矿方法:应用遥感技术,仔细研究本区的区域构造(特别是大型断裂构造);开展**例尺的化探工作,注意金-铜组合的分布规律;加强矿床(特别是甲乌拉、额仁陶勒盖等多金属矿床)的元素垂直分带性研究。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铜矿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今后找铜最有远景的重要地区之一。但对这个地区来说,找矿的难度较大,今后“攻深找盲”的突破,关键是要在客观、仔细总结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该区的地质演化特点,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研究认为:①应加强区域性地质基础研究,如:为什么鄂东南是以铁铜组合为主,皖南与赣北(包括赣东北和赣西北)主要又是铜、金、铅、锌、银等的多金属元素组合,而到了江苏宁镇山脉一带却又变为以铅锌为主,这种分带现象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是如何演化的。区内很多与大型铜矿床有关的层状矽卡岩是接触交代形成的还是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的产物?从大范围的角度,搞清区内NNE、NWW、NE等几个方向的深大断裂的先后穿插关系及其对沉积盆地和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质演化对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影响,等等;②选择长江中下游中的1~2个成矿有利地区(赣东北或赣西北)开展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与勘查,加大勘探深度。

(3)滇东南个旧—文山地区,过去铜在该区的矿量总的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作为个旧、都龙等矿床的伴生元素来看待,因而未把滇东南作为铜的重要成矿区。事实上,滇东南地区个旧—文山地区深大断裂发育,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是Sn、W、Cu、Pb、Zn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区。沿红河断裂及其与小江-个旧深大断裂交会区分别发育有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前者为龙博河矿床(其南东方向至越南境内亦有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其容矿**为受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后者为个旧卡房锡铜多金属矿床,其矿化严格受三叠系中统含火山岩系的个旧组的层位控制。个旧组以碳酸盐**为主,所夹火山岩为变基性岩,铜矿化和变基性岩同步展布,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并随地层一起褶皱,而且花岗岩不直接与铜矿接触,显然个旧卡房的锡铜多金属矿化亦是同生沉积成因,应属于块状硫化物矿床。在卡房的东南部和南部还有类似的铜矿化,但由于过去普遍认为该区的这种矿化是与燕山期的花岗岩有关,而这里基本上未见有花岗岩,主要是以层状变基性岩为主,因而对其中的铜矿化不太重视,致使研究程度较低,铜矿前景不太明朗。此外,区内的寒武系、三叠系地层中普遍含有火山岩,其中Sn、W、Cu、Pb、Zn等元素的丰度较高,它们在后期的改造(还包括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过程中富集形成上述元素的矿化、矿床,如老君山、薄竹山外围的一些铜锡矿床(都龙矿床中的水硐厂矿段)和矿化点(白牛厂矿床中的阿尾矿段)。我们在研究都龙、白牛厂多金属矿床时,发现其容矿**为沉积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上述情况显示,滇东南个旧—文山地区是一个新的铜矿远景区,有利的铜矿类型为块状硫化物型,重点地区是个旧卡房及其南部元阳—金直至中越边界一带。

(4)康滇地区。它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基地之一,以往长期以来的勘查与开发主要是集中在东川、易门、拉拉厂和大红山等矿床(田)。目前,该区已形成了采、选、冶等一整套完整开发铜的工艺流程,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该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铜矿资源储量。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该区有良好的成矿和找矿远景,具体是:①加强东川—易门—元江(红河边)一带的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深度(如东川地区铜矿化延伸很大,很多钻孔都没有对铜矿化封口);②对东川—易门—元江之间的一些有利地区(如武定、易门地区的七公里—一都厂和杞木塘—梅山以及南部铜厂冲、鸡冠山等)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开展一些普查钻探工作;③川西南的黎溪—通安地区,其地质和矿化特征与东川地区相似,特别有利于稀矿山式铜矿的形成;④安宁河-绿汁江断裂以西的川西九龙—木里地区,铜的成矿远景很好(但交通不便),是寻找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最有利地区。

(5)西南三江地区。除早先发现的玉龙铜矿(田)外,近10年来新近又发现了一些大、中型铜矿床,显示出该区的成矿和找矿远景都很好。从这些矿床发现的经过来看,这些矿床有的是产于偏僻的交通不便地区(如德钦羊拉),有的是**带、浮土覆盖区,但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主要是沿深大断裂产出,如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托顶、金满、民乐、大平掌),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西(南)侧(如羊拉、龙博河)及沿兰坪-思茅盆地的中轴断裂分布(以小型矿床和矿点为主)。铜矿产出的围岩时代和岩性都多种多样,有碎屑岩、碳酸盐**、火山岩与富碱斑岩,成矿作用主要是发生在古生代和新生代,特别是新生代的成矿作用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寻找和评价该区的铜矿床时,要特别注重研究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演化,同时要加强交通不便的德钦—芒康一带和兰坪-思茅盆地西缘与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浮土、**带发育区的地质勘查与研究,后者以寻找块状硫化物铜矿为主。此外还应对镇康、耿马-巍山、大理-宾川-盐源富碱斑岩带的富碱斑岩型铜矿进行深入研究,特别应把盐源周围地区作为勘查和地质研究的重点地区。

(6)祁连山地区。本区亦是我国铜矿资源基地之一,区内铜矿床(点)星罗棋布,铜矿类型也很多,有海相火山岩型(即块状硫化物型或黄铁矿型)、铜镍硫化型(即岩浆熔离型)、海相砂页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等,前3种类型已存在有大型和超大型铜矿床,特别是海相火山岩型的白银厂铜矿床(田)是我国铜矿资源的支撑基地之一,其铜金属的年产量曾占我国的五分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在本区成矿远景较好,是铜矿床的主要远景类型,其中北祁连是主要远景区。北祁连地区断裂构造与古元古代及中寒武世与中上奥陶统海相火山岩非常发育,其中有5个铜矿集中区和一大批大、中、小型铜矿床及大量的铜矿(化)点。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亦沿该区控制海相火山岩的断裂带产出,矿床数量虽少,然其中的金川矿床铜、镍的金属储量分别都达到了超大型矿床的规模。这类矿床都是产于基性、超基性的堆积岩中,属于侵入相,这类**在该区地表远比海相火山岩出露少,因此若要在该区寻找第二个金川,目前的根据尚不足,其成矿远景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区内还有一类过去认识不足和成因尚有争议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我们本次研究认为,该区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今后要予以特别重视,因为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都是产于盆地规模大的海盆地中,易形成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如中非地区产于元古宙中赞比亚—刚果的加丹加铜矿带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超大型),产于二叠系中的德国—波兰的曼斯菲尔德铜矿带等。我国海相砂页岩型铜矿规模也很大,如云南东川-易门铜矿带、山西中条山篦子沟铜矿及***狼山的霍各气等都有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它们都是产于元古宙海相盆地中,而产于古生代海相盆地中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至今发现甚少,因此在青海鄂拉山地区发现的铜峪沟(大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具有重要意义。从地质特征来看,祁连山西缘和柴达木盆地周边是寻找这种铜矿类型的有利地区。

(7)阿尔泰地区。该区铜矿床基本上都分布在额尔齐斯火山岩带中,带内的地质构造、火山岩与铜矿类型和祁连山有很多的相似性,主要铜矿类型也都是海相火山岩型与铜镍硫化物型。众所周知,海相火山岩中铜的本底很高,可形成同生矿床或矿化层,倘若有规模大的断裂构造与之交会,就可能形成富矿床、富矿体或矿产集中区,如阿舍勒、沙尔布拉克、喀拉通克等矿床和阿尔泰市郊等。本区的断裂构造是以NWW向为主体,另有一些后期的NW向呈不规则雁行状排列的断裂,这两组断裂的交会区是寻找铜矿床的有利地区。此外,本区目前中型以上的铜矿床较少,而是以小型矿床和矿点、矿化点为主,因此今后应在成矿有利地区选择性地开展带有一定勘探工程的普查找矿,使矿产评价有一定的深度控制。

总的来说,欲缓解和解决我国铜矿资源紧缺的局面,在战略上是:我国东部地区是攻深找盲,重点地区应摆在长江中下游的赣北、皖南和兴安岭地区(特别是兴安岭西坡);中西部是川、滇两省的“康滇地轴”及其西缘与个旧—金平地区,西部包括西南“三江”、祁连山和阿尔泰地区,中西部和西部以评价铜矿集中区有利类型与地段为主,如富碱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加强地质及化探、物探、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特别应注意地质演化与深部地质特征。

我国地壳演化特殊,因此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地质特点,如环太平洋、古亚洲-兴蒙和古地中海-喜马拉雅3大成矿带在我国交会,我国没有典型的地台和地槽,古生代以来地壳与岩浆活动频繁,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发育,以及扬子地块周边的地质演化,古、中元古代、晚古生代、晚中生代与新生代成矿作用的特色等等。总之,在评价铜成矿区带及铜矿类型时,一定要考虑中国地壳演化的特色,这样才可能得出比较合乎实际情况的远景评价,为在我国寻找新的铜矿基地和丰富成矿理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学元、梅厚钧、姜福芝等著,额尔齐斯火山岩和成矿作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16,178~197。

2.冉崇英、刘卫华等著,康滇地轴铜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层楼结构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芮宗瑶、施林道、方如恒等,华北陆块北缘及邻区有色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53~54,489~552。

4.李兆麟、郭洪中著,粤北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0~23。

5.李增荣,卡房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1991,(2):170~177。

6.邬介人、任秉琛、黄玉春等著,西北海相火山岩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7.赵一鸣、张德全等著,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1~47,161~174。

8.胡霭琴、王中刚、涂光炽等著,新疆北部地质演化及成岩成矿规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9~224。

9.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2~47,118~183。

10.唐永成、吴言昌、储国正等著,安徽沿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分布在?

  我国有色金属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中国的十大有色金属矿产地:***白云鄂博的**、甘肃金昌的镍,山东招远的黄金,江西德兴的铜、大余的钨,湖南锡矿山的锑、水口山的铅锌矿,云南个旧的锡,广西平果的铝,贵州铜仁的汞。

  中国属于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其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钨、锡、锑、**、钽、钛,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钒、钼、铌、铍、锂,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锌、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铅、金、银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于几个地区,如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区,钨矿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锡矿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南;部分矿产储量大,质量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中国铜的区域成矿地球化学模式与特征分析

成矿作用受控于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地质环境是指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而地球化学环境则是成矿物质来源、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成矿物质供应量的集中体现。由以上分析看出,中国铜矿的区域成矿地球化学模式有两种不同的趋势和表现。

5.3.1 成矿作用与地球化学省相关

相对于铜地球化学背景面,可进一步划分出高背景区和低背景或甚低背景区地球化学省内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在高、低背景区,铜异常的分布特征不同,铜的成矿地球化学特征也不同。

5.3.1.1 高背景区成矿

铜矿分布在大面积地球化学省(域)内,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围岩,成矿物质丰富。

(1)已知矿与区域性正异常对应,矿异常则叠加在大面积高背景(地球化学省)之上呈“面型高地”。如江西德兴矿田,安徽铜陵矿田,湖北铁山-武山矿带,湖南宝坪矿田、七宝山矿田,云南老厂-卡房矿田、狮子山矿田、东川矿田,四川拉拉厂矿田、李伍铜矿等。

(2)已知矿出现在地球化学省(域)内,但无区域性异常与之对应。如云南的红山-雪鸡坪矿田、赫家河铜矿、六苴铜矿,广西拉么铜矿、大厂多金属矿,江苏安基山铜矿,辽宁红透山铜矿,河北寿王坟-高板河矿田。

5.3.1.2 低背景或甚低背景区成矿

铜矿出现在大面积低背景或甚低背景区小面积地球化学省内或区域异常内,呈“孤岛状隆起”,说明周围地层提供大量成矿物质的可能性较小,表现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深部。如西藏玉龙矿带,青海纳日贡玛铜矿、红沟铜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甲生盘铜矿、孟恩陶勒盖铜矿,河南银洞坡铜矿,浙江西裘铜矿,广东**山、石碌铜矿,福建蔡西铜矿等。其中以东南沿海一带区域异常的分布最为典型,表现出成矿可能明显受深部岩浆活动控制。

5.3.2 成矿作用与地球化学省无明显关系

主要表现在已知矿与地球化学省无空间分布关系,或者是已知矿上无区域异常(这里的区域异常是指在全国背景上的区域异常)出现。如新疆的阿舍勒、克拉通克、索尔库都克、黄山,青海的铜峪沟、赛什塘、德尔尼,山西的中条山铜矿带,福建的紫金山铜矿,广东锯板坑,山东王家庄,河北小寺沟,吉林红旗岭、天宝山,黑龙江二股,***东升庙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景观差异、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不同等。前已述及地球化学景观不同,可以造成地球化学背景值差异很大。岩浆型矿床(如克拉通克、德尔尼、红旗岭)由于其特殊的成矿过程使得其表现为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层控矿床(如东升庙)和热液型矿床(如小寺沟、锯板坑),主要受地层控制而与岩浆作用无直接成因关系,造成其地球化学晕表现不强。中条山铜矿和铜峪沟矿田的成矿虽然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但是与德兴矿田相比较,其受地层控制因素较强,二者又处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所以它们的地球化学场特征显著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认识到成矿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矿床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矿床类型不同或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或不同成矿作用过程的同一类型矿床,其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地质背景不同,成矿地球化学环境不同,从而造成铜的区域成矿地球化学模式不同。背景高低对成矿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高背景区可以成矿,低背景区也具有很大的成矿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机制。因此,在进行铜的区域成矿预测时,要综合考虑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和地质环境及其特征,不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