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俄军进攻特点是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俄军对外远征的目的是什么?(远征俄国失败)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俄军对外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俄军对外远征指俄军彻底消灭拿破仑一世**,解放拿破仑统治下的西欧各国的军事行动。卫国战争期间,拿破仑的“大军”被击溃,库图佐夫元帅指挥的俄军出现在西欧各国边界,欧洲**的军事、**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役的各国人民不愿再受法国***的**,纷纷起来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决定在仍有拿破仑**的诸邻国的领土上继续作战,正如库图佐夫所说的那样,把敌人彻底消灭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把法军从各国领土上驱逐出去,使拿破仑无法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继续进行侵略战争,在欧洲建立持久和平。同时,沙皇**把恢复和巩固被拿破仑削弱的欧洲各国封建**王朝制度视为己任。
拿破仑失败于**之后,力图争取时间,重建一支大军,维持他在欧洲的统治。他打算首先依托涅曼河、维斯瓦河、奥得河、易北河等大的河川屏障,利用莫德林、托伦、库斯特林、格洛高等坚固的要塞,阻拦俄军向法国边界推进。**统帅部的战略计划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普鲁士和奥地利退出战争,不再站在拿破仑一边,而成为**的盟友。
俄军在出国之前有10万多人,533门火*。拿破仑**约有7万人,编成2个基本集团:一个配置在东普鲁士,另一个配置在华沙地区,均由缪拉元帅指挥。
俄军于1812年12月底开始进攻。从科夫诺地区向科尼希斯贝克、格但斯克方向对敌东普鲁士集团实施主要突击。俄军的大部兵力均投入这一方向上作战,有:第3西部集团军、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军团、哥萨克首领普拉托夫的哥萨克军团,共约6万人,由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统一指挥。在华沙方向上,米洛拉**奇将军统一指挥的**从格罗德诺及其以南地区对施瓦岑贝格、雷尼埃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各军团实施进攻。在这两个集团的中间,从梅列地区向普洛次克方向展开进攻的是主力集团军,俄军总司令部随其行动。主力集团军的任务是不让东普鲁士和波兰两个方向的敌军会合,为各个歼敌创造条件。
俄军横渡涅曼河时,法军未作认真抵抗。缪拉认为在这一地区作战没有作用,便下令撤过维斯瓦河。1812年12月30日,指挥普鲁士军团的约克将军不顾国王的意旨同**统帅部代表缔结了在普鲁士**就与**结盟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保持中立的协定。1812年1月5日,舍彼列夫将军指挥的前卫队在追击法军中占领科尼希斯贝克。1813年2月5日,主力集团军占领了普洛次克;2月8日,米洛拉**奇指挥的俄军占领华沙;同日,与指挥奥地利军团的施瓦岑贝格将军进行停战谈判。
到1813年1月底止,俄军肃清了波兰至维斯瓦河地域的拿破仑**,并在多处强渡了维斯瓦河,**了格但斯克、托伦、莫德林要塞。
在维斯瓦河对岸,直接与俄军对峙的是意大利总督博阿尔内指挥的5.5~6万人的法军。当时得到后备兵员补充的俄军在数量上几乎是敌人的两倍,居优势。库图佐夫为加快进攻速度,改变了追击敌人的组织和队形。他从各个方向上的主力编制中挑出若干骑兵、猎骑兵和骑兵*兵,组成几支强大的快速**。给予他们的任务是追击和歼灭小股敌军,活动在敌交通线上,切断敌交通线。
1813年2月中旬,俄军到达奥得河,在1个半月内向前推进750~800公里。此后,根据库图佐夫拟定的计划,各**应沿两个方向实施进攻,最后会合于柏林以西,以便围歼普鲁士首都地区敌重兵集团;约克将军和比洛将军的普鲁士军团也参加作战。2月28日,俄普签订对拿破仑法国共同作战的卡利什条约,为建立第6次反法联盟奠定了基础。普鲁士有义务派出8万**参战。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惧怕拿破仑,千方百计地拖延出兵的时间。3月4日,几乎同时从四面八方突入柏林的俄军从占领者手中解放了该城。当地居民把**士兵当作帮助自己摆脱外国桎梏的解放者来欢迎。
柏林的失守,迫使法军仓促撤过易北河。当时,拿破仑已有30万**,其中大部分是从后备兵员中征募的。而俄普联军总数达25万至28万人。拿破仑计划是把联军遏止于易北河上,同时在莱比锡地区集中主力,尔后转入**。库图佐夫明了拿破仑的意图,决定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集中兵力先发制敌。于是,集结在柏林、卡利什、布莱斯劳的**均按会合方向,向莱比锡地区急速开进。但是,正当极其重要的军事行动迫近之时,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于1813年4月28日,突然在本茨劳逝世。**领导权转到3个人手中:亚历山大一世皇帝、新任总司令维特根施泰因将军和接替海军上将齐查戈夫的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帅部易人,不能不影响**的指挥。在吕特岑战役中,联军于5月2日受挫后,不得不先放弃莱比锡,后又放弃德累斯顿。5月20~21日,在巴曾战役中,法军再次获胜,并进抵布莱斯劳。巴克莱?德?托利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接替维特根施泰因。联军的失败迫使联军指挥部同拿破仑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战斗间歇从6月4日持续到8月10日。拿破仑不接受联军提出的要他放弃所占领的大部领土的要求。8月10日,奥地利同法国断绝关系,加入反法联盟。根据1812年条约与**结盟的瑞典,也反对法国。9月9日缔结的特普利茨盟约巩固了俄、奥、普3国联盟。根据盟约,各方都有义务派出15万**参战。10月,大不列颠也同奥地利订立了反拿破仑盟约。
到1813年夏末,联军已拥有49.2万人,1383门火*。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布季涅地区;西里西亚方面军在什韦伊德尼茨地区;北方方面军在柏林地区,部分在汉堡城下。具有与拿破仑作战制胜经验的俄军被分散使用,派到各盟**队中。维特根施泰因将军的集团军和巴克莱?德?托利将军任总指挥的几个后备军团,共约8万人,加入波希米亚方面军;萨肯将军和朗热隆将军的军团,6万多人,加入西里西亚方面军;温青格罗德将军的军团,约3万人,加入北方方面军。施瓦岑贝格元帅任联军总司令。但是,由俄、奥、普3国君主的大本营实行统一领导。
拿破仑这时拥有约44万**,1200门火*。法国以1个集团军来对抗同盟国的1个方面军。此外,以拿破仑为首的9万后备军配置在格尔利次附近。联军指挥部正为各方面军同时转入进攻作准备。其中,配置在中间的西里西亚方面军的任务是实施佯动,波希米亚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则分别对敌两翼和后方实施决定性的突击。
拿破仑方面拟定,首先集中打击8月15日最先转入进攻的西里西亚方面军,并开始调动其主力**,攻打该方面军。但是,当他获悉波希米亚方面军已迫近德累斯顿时,又将主力调回。施瓦岑贝格缓慢迟疑的行动,使法军有可能作反击准备。8月26~27日,波希米亚方面军在德累斯顿战役中遭到失败。法军对其进行追击,但在库利姆会战中,**近卫军击退了法军。与此同时,北方方面军击溃了乌迪诺的**,西里西亚方面军击溃了麦克唐纳的**。联**入总攻。在将法军击退到易北河对岸后,开始将其包围在莱比锡地区。1813年10月16~19日,进行了莱比锡战役。此次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共约50万:联军30多万人,1385门火*;拿破仑**约20万人,700多门火*。
1813年的战争以莱比锡战役而告结束,其重要结局是建立起强大的反法联盟;击溃了拿破仑重建的**;德意志摆脱了拿破仑的桎梏。
1814年战争开始前,在莱茵河一线展开的联军约有46万人,其中有俄军15.3万人。俄军仍和原来一样,分散配置到各盟国的**中:主力方面军20万人,其**军6万多人;西里西亚方面军7.5万人,其**军5.6万人;北方方面军18万人,其**军3.6万人。拿破仑能够沿莱茵河左岸展开与联军对峙的**仅有16万人。1813年12月至1814年1月初,3国联军全部强渡莱茵河,并开始向法国腹地进军。主力方面军和西里西亚方面军向巴黎发起攻击。1月29日,在布里埃纳附近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战,拿破仑迫使联军后退。3天后,他的**在拉罗蒂埃却遭失败。1月底至2月上半月,拿破仑首先对西里西亚方面军,然后又对主力方面军连续发动攻击,迫使他们后撤。直到2月27日巴尔?休尔?奥布之战中,联军才阻止了拿破仑**的推进。失败使同盟国间的分歧加剧,对军事行动的进行产生了**影响。
为了巩固联盟,英、俄、奥、普4国于3月1日签订肖蒙条约,规定:未经全体同意,缔约各方均不得与法国签订和约或停战协定。此外,在夏蒂荣会议上,同盟国还作了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尝试,条件是要法国撤回到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拒绝了这一建议。联军在拉昂之战3月9~10日和阿尔西之战3月20~21日中获胜后,即开始向巴黎进攻。当时,守卫巴黎的法军连同国民近卫军在内总数不过4.5万人。联军拥有近10万人,其中有俄军6.35万人。拿破仑企图以预先调回的配置在东线的主力和对联军交通线造成的威胁来转移联军向巴黎的进攻,但其策略被识破,只好很快收场。3月30日,巴黎的敌人投降。4月6日,拿破仑于枫丹白露在退位书上签字,后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被处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即了王位。5月30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
俄军在作为卫国战争继续的对外远征中,顺利地完成了面临的任务,对西欧各国人民摆脱拿破仑**的解放斗争给予了巨大**,博得了国际上广泛的称赞。**的军事学术对顺利完成此次远征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在库图佐夫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利益。在1813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俄军单独同拿破仑**作战。
俄军战略的重要特点,是战略上的进攻性和达到歼灭敌军这一主要目标的明确性。当时,由于武装斗争总条件的变化和具体情况,完成这一使命不能取决于一次孤注一掷的总决战,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连续突击。从军事学术上看,俄军对外远征的特点,首先是在远征中出现了新的战役诸要素:为同一目标,在宽大正面上从数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集中主要力量;以强大的快速**向大纵深发展进攻;彼此相距甚远的各重兵集团之间的协同动作等等。俄军对外远征的战术特点,是以方阵和纵队与猎骑兵的散开队形配合行动。这些战术形式符合当时的要求,为俄军所充分掌握,保证了战斗任务的完成。
军人的职责是什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守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最有力的保障者,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变得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存在,军人的重要性更为突显。
我们对军人这个职业都很崇敬,正所谓”一人参军,**光荣“。和大多数职业一样,人们对军人的崇敬之情,除了其特殊之外,还因为军人这个职业被赋予了很多的职责与使命,他们总是出现在千钧一发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想成为军人,要有着无比坚韧的意志和非常强大的执行力。
御敌于国门之外有他们。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军人是国家主权最坚实的保卫力量。以史为鉴,和平都是用热血与汗水换来的。军人平时要进行非常艰苦的训练,他们挥洒青春与汗水;战争发生时勇往直前,为保家卫国,敢于付出自己的热血与生命。
抗洪抢险有他们。前有1998年的大洪水,现有当下的大洪流,成千上万民众大迁移。是军人用双臂扛起了沙袋,一次又一次跳入滚滚洪流,用无比坚韧的臂膀扛起责任,很多军人为此付出了年轻又宝贵的生命。
地震救灾有他们。汶川地震的一幕幕至今大家还记忆犹新。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又是军人冲在了最前面,冒死抵达灾难现场,救死扶伤,灾后重建,一样没落下。反应之迅速,处置之及时,令许多外媒赞叹不已。
疫情一线有他们。如果说**是过去时,我们已经渐渐谈忘。那么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状肺炎**确实让我们紧张了一把。纵观全球,如此之多的人口,如此之短的时间,将新冠状肺炎**控制在可控范围,着实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疫情来临之初,冲到最前线的又是我们的军人和医生,各大**的军医一批接一批地赶赴疫情一线,舍己救人,夜以继日地与**在搏斗,最终控制住了疫情的爆发。
一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下列哪次战役后? A.俄军的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1914年7月到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德国想一举击溃法国,结果法军在总司令霞飞的指挥下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最终迫使德**入阵地战,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的战况结局
俄军入侵东北后,大肆烧杀抢掠,各地义勇纷起抗敌。十二月中,各抗俄队伍 2万余人合编为忠义军40营,由刘永和领导,采用灵活战术,在通化、海龙一带继续抗俄。英﹑美﹑日等国也以利害冲突,出面干涉,德国、法国也表示反对,要求**从东北撤兵。沙俄因慑于东北人民的反抗和各国干涉,于二十八年三月,同清廷签订《**收交东三省条约》。然而,1903年4月沙俄第二期撤兵时却违约不撤,反而于1903年4月18日照会清廷外务部另提所谓“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独霸中国东北的条款)并重新占领沈阳,**沙皇又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妄图霸占东三省进行统治。在接到沙俄所谓的“七项撤军新条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七项撤军新条件”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与**进行交涉,要求俄军撤退。**拒不撤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拒俄事件,俄日矛盾亦日益加剧,终于导致了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
说说当前国家大事,讨论一下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化,提倡多边**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活动、****、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时期资本**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阶段,各国**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经济危机和**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到波斯尼
亚检阅**,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和担任牵制任务的**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德国为**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与反**,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企图一举击垮**,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爆发**,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爆发了十
月社会****,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组成临时**,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运动。在**十月**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