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河北黄骅地区三疣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养殖成功率越来越低,偷死严重,平均产量从2012年的150斤/亩锐减至2015年的50斤/亩,出塘蟹质量差,经利洋药店及利洋公司相关技术部门研究检测,其始作俑者原来是“虫子”。
一、患病梭子蟹主要症状
1、塑料蟹,又叫空壳蟹,体质瘦弱,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萎缩,可检测出大量的血卵涡鞭虫[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ura)简称鞭虫。]或拟阿脑虫,肝脏组织萎缩也很严重,在强光下呈半透明状。(见图一、图二、图三)
2、牙膏蟹,也称牛奶蟹,体质肥,多处肌肉组织呈*白色,且蟹体中有大量积液,部分能检测出血卵涡鞭虫和其它待鉴定的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中。(见图四)
3、黄鳃、黑鳃,90%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可见此症状的病蟹,体表、鳃部寄生大量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导致梭子蟹摄食差,呼吸困难,在底层偷死。(见图五、图六)
(图一)组织液中的血卵涡鞭虫
(图二)肌肉组织中的拟阿脑虫
(图三)空壳蟹
(图四)牙膏蟹
(图五)黑鳃
(图六)鳃丝上的纤毛虫
二、引起梭子蟹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的环境因素
该养殖模式导致水质、底质环境老化是梭子蟹发生严重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
1、清理池塘不彻底,底泥中残存大量虫体或休眠卵,只要环境适宜就开始迅速繁殖。
2、大量投喂鲜活饵料和冰鲜鱼,残饵沉底,**发臭严重,改底力度不够。
3、池塘无充氧设备,水质老化加快,水浓、水绿,水中溶氧低,中后期外海水被污染,换水存在困难。(见图七、图八)
4、活菌制剂使用不当,中后期有些寄生虫是以菌为食,不正确使用活菌制剂反而会增加寄生虫的数量,起反作用。
(图七)水浓、水绿
(图八)溶氧低
三、梭子蟹寄生虫病的防治建议
1、采用翻耕模式清塘,抽干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水,进水后再用5g/m³水体的“三氯异氰脲酸粉”,有效消灭底泥中的虫体和休眠卵。
2、可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取代部分冰鲜料的使用,降低池塘污染的同时,改善水质、底质环境。
3、池塘加装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以达到增氧增产的目的。
4、黄鳃、黑鳃,使用“氧速保”6亩/瓶,全池泼洒,增氧洗鳃,效果非常明显;平时加大改底力度(“福地安Ⅱ”6亩/瓶),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遵从技术人员的指导,正确使用活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