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混养的秋季管理技术


  每年9月至11月期间,既是虾蟹生长的旺季,又是饲料投喂、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调控、病害防治难度最大的时段。

  一、投喂管理

  1、投饵[ ...]原则

  饵料的投喂数量主要取决于饵料台中虾蟹摄食时间的长短,同时兼顾当日天气、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虾蟹健康状况等因素。

  2、投饵标准

  若是小麦团、麻虾或兰蛤,投喂完后,2—3小时内必须吃完;若是小杂鱼,投喂完后,3—4小时内吃完为宜;若是颗粒饲料,投喂完后,根据今年的气候“新常态”,摄食时间从3—4小时,还可以酌情延长。

  3、投饵方法

  在距池塘边约1米处均匀投喂。50亩的池塘,每个池塘设饵料台不少于4只。原则上,每天投喂1—2次为宜,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控,或不变、或增加,或减少,或索性停喂,酌情决定投喂次数和饵料数量。

  4、投饵时间

  品种不同,投喂的具体时间也就不同。颗粒饵料或小麦团拌麻虾,宜在早晨7点前投喂完。小杂鱼和麻虾,宜在下午17点前投喂完。兰蛤可随到随投。

  二、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3—4次,主要观察池塘的水色、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和虾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判断虾蟹是否缺氧,生长是否正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做好防逃、防偷、防敌害等工作。

  三、水质调控

  (一)、概念

  1、水中主要物质生物和非生物[非生物的范畴非常宽广,如光、温度、水等等。]。非生物包括无机物(溶解性气体、氨氮、**酸氮、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和有机物(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生物包括虾蟹、浮游微藻(硅藻、绿藻、金藻、甲藻、隐藻、蓝藻等)、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等)、细菌(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有害菌、条件致病菌)。

  2、水色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好的水色通常呈黄绿色、茶褐色[茶褐色,读音chá hè sè,汉语词语,指像浓茶水那样的深褐色。]、泥土色,不好的水色则为红褐色、蓝绿色、黑色等。

  3、透明度拿一个直径25厘米的白色圆盘,沉到水中,注视着它,直至看不见为止。这时圆盘下沉的深度,就是水体的透明度。

  4、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指水样中除去水分子外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它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系列标准。包括:物理指标(嗅味、温度、盐度、浑浊度、透明度、颜色等)和化学指标(pH值、硬度、碱度、氨氮、**基氮、硫化氢、重金属离子等)。

  5、水质要求稳定、清新两者兼顾,稳定重于清新,稳定压倒一切。

  6、水质标准水色接近于黄绿色、茶褐色、泥土色三种颜色,透明度控制在20—40公分[公分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是十进制长度计量单位。]之间。

  (二)水质调控

  水质变化包括水色的变化和透明度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时刻关注水质的变化,定期进行水质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未雨绸缪,确保水质处于动态平衡的良好状态,是成功养殖的关键因素。

  若观察到水变浓,透明度低于20公分,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增氧[ ...]力度;2、添加2—3公分进水河中透明度较高的新鲜水;3、减少麻虾、小麦团的投喂数量;4、用“碧水安”“超能”“利菌多”等产品调水;5、改底。

  若观察到水变清,透明度大于40公分,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增氧;2、添加2—3公分进水河中透明度较低的新鲜水或其它池塘里的肥水;3、用“碧水安”“超能”等产品调水;4、施肥。

  若观察到水变色(红、蓝、黑等),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饲料数量;2、加大增氧力度;3、添加透明度较高的新鲜水;4、施肥(发酵生物有机肥);5、用“碧水安”“超能”“利菌多”等调水;6、用“底加氧”、“底居安”、“黑土金”等改底。

  四、底质净化

  1、底质标准底质表面呈泥土色,内层灰色,无臭味。

  2、底质检查用工具把底泥挖上来,进行观察、判断。

  3、底质调控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微孔增氧和适时使用产品(“底加氧”、“底居安”、“超能”、“黑土金”等),改善底质结构,营造适合有益菌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达到底质净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养好虾蟹必先养好水。水质调控、底质净化是贯穿整个养殖过程的关键技术,既要依靠仪器设备,又不能唯仪器论。

  五、病害防治

  1、理念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2、措施改变病原体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营造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具体策略有科学投饵、合理增氧、视情添水、肥水或改底、适时补碳源等,并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快线”、“生命素”“有机钙”等物质,提高虾蟹体质,增强虾蟹抗病能力。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