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地区大部分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使用时间已有近15-20年,加上养殖模式的原因,养殖过程中不排污,不清底,造成塘底恶化,底泥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卵、青苔
[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湿处。]孢子等,因此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放苗前的清塘
[qingtang]
工作对防病尤为重要,也是养殖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进水前的池塘整理
清塘前,需对池塘进行一定的修整,消除对养殖不利的因素,此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1、加固水门,对于漏水严重的池塘也可进行铺膜或水泥护坡,以保证良好的蓄水条件。
2、适当清理池塘壁和塘基上的杂草,方便日后的巡塘和管理工作。
3、用围布围栏,防止小蟹子等进入和传播疾病。
二、杀螺、除青苔
每年池塘经过一个冬天的干晒,春季下雨后塘底出现积水,加上前一年养殖给塘底留下了充分的营养,导致螺、青苔大量繁殖,因此底质处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杀螺、除青苔。
1、杀螺
塘底的螺种类很多,小型的需要肉眼仔细观察,大型的比较明显。当其数量过多时,其生长过程会大量耗氧,产生的排泄废物(如氨氮等)会恶化水质,促进厌氧有害菌繁殖,加速池底“四化”进程,危害对虾生长。
处理方法:彻底晒塘是减少螺的最好办法,对于螺较多的池塘,可适当使用药物处理,发现螺体翻身发白即可,同时配合人工捞取效果更好。应注意的是,杀螺药物残留期较长,且会影响对虾生长,因此杀螺后的水尽量排干再适当洗塘,然后在培水前进行解毒(“碧水安”)消除毒性。
2、除青苔
危害:青苔会严重影响池塘的水质,消耗水体营养,致使其它藻类生长受阻而影响肥水,虾苗生长缓慢,摄食后肠道变绿不消化易产生肠炎,甚至能造成虾苗被缠绕致死影响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处理方法:进适量水(覆盖塘底),选择晴天上午使用“苔藻净”2包/亩,约一周左右(连续晴天),青苔开始变黄变白、变黑直至腐烂。此时可使用**性底质改良剂或芽孢杆菌,**、分解腐烂的青苔,防止发臭和产生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若部分死掉的青苔上浮至水面,可人工捞掉。另外,对于青苔严重泛滥的池塘建议先通过人工清理,之后再使用“苔藻净”防止反复。
三、底质水质处理
1、塘底消毒(清塘):进水10~20公分,使用强氯精1-2公斤/亩消毒和**塘底,以杀灭有害病菌、寄生虫等,降低还原性,减少毒性。
2、调节pH值:隔1~2天,用生石灰(综合塘底性质控制使用量,通常50~100kg/亩左右)中和塘底酸性调节pH值,降低塘底酸化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pH值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起到消毒的效果。
3、进水:1~2天后,尽可能一次性加满水。土池养虾应保持适当水深在1.2-1.5米左右。
4、杀野杂鱼:进水后静置2~3天待进水过程中带进的鱼卵全部孵化(茶麸杀鱼卵作用较弱),使用茶麸杀灭,茶麸用量根据咸度而定,通常咸度较高的池塘10-20kg/亩即可达到杀灭目的,水淡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5、水体消毒:次日上午使用生态消毒剂“新威灭”(调水能力强、不杀藻助肥水)3亩/瓶进行水体消毒,杀灭进水过程带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6、放苗前2~3天,使用“碧水安”2-3亩/瓶,解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可有效提高南美白对虾下塘成活率。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池塘经过多年的养殖,底部“四化”(还原化、酸化、有机化、毒性化)逐步加重。好的开始等于一半的成功,养虾始于放苗前的底质、水质处理(即清塘、培水的过程),清塘是为了消除对养殖不利的各种因素,培水是为虾苗下塘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正确的底质水质处理方法能有效的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