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在进入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阶段,由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塘进入成蟹塘养殖。在刚放入成蟹塘中的时候,蟹苗会出现部分打洞[(1).用器物挖孔。]现象。这样的打洞现象会因为早期的气候(气温、水温、气压、雨雾等)、水的肥瘦程度、蟹苗体质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打洞数量。
图一、蟹苗打洞现象
众所周知,蟹苗打洞不出来,极易形成“懒蟹”。懒蟹不蜕壳,或者说蜕壳翻倍率低,不仅吃饲料,还会在河蟹蜕壳期间,出现对其它软壳蟹进行攻击或自相残杀的竞争行为。再从携带的病菌数量来说,懒蟹病菌的携带量远高于正常的健康蟹。因此,懒蟹基本都会出现“黑鳃、肝胆水肿或化水”。在最后销售的时候,没有死亡的懒蟹没有价格,那对于河蟹养殖户来讲,懒蟹的危害性算是相当大的。
图二、正常蟹与懒蟹
因此,在河蟹养殖早期,对蟹苗打洞现象的重视程度理应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小周也因此,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给大家分析一下蟹苗打洞的原因(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小周认为,首先是天性[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定下来的秉性,一个外界无法改变的习惯或喜好。]原因。
天性在河蟹养殖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比如爱摄食天然的动物性饵料,例如螺、贝。蟹苗在苗塘中,由于有扎于水中防逃的塑料布,没有打洞的空间和地利优势。而蟹苗在进入成蟹塘后,天性就自然发挥出来。因为环沟中没有防逃设施,所以,蟹苗就有展现天性的空间和地利。因此,小周说蟹苗进入成蟹塘中养殖,打洞现象是天性的原因就在于:被压抑的天性有机会释放!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打洞这种现象。
图三蟹打洞的天性
其次,则是气候、水浅的原因。
大家在2016年或者说以前的早春,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刮风、冷!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不足,导致地温升高缓慢,使得整个大气温度不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放水域的河蟹养殖水体中,在早期只是在环沟中暂养,所以水位也只有30-50厘米左右。这样低的水位,会极易受外界大气环境的影响—昼夜温差大。导致的结果就是:蟹苗被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动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苗种阶段的营养物质主要积累在肝)来抵抗外界环境突变所带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河蟹在蜕壳的时候,会有一部分河蟹的肝脏是发白的,或者淡黄的原因(当然,不排除很大部分是在蟹苗养殖期间的营养不足)
再次,则是早期的覆盖面积不足。
早期,水草在环沟中,伊乐草的种植面积不大,加之早期温度不高,水草生长缓慢导致伊乐草覆盖面积不大,而蟹苗是全塘的量都在环沟中,使得环沟中的蟹苗密度完全超出草棵可以隐藏的蟹苗密度。如果草棵中的蟹苗密度过高,苗种间的竞争就会增加,那会迫使部分蟹苗选择在塘边打洞。
最后,则是水的肥度不够
大家都知道,早期水肥的蟹塘,蟹苗在蜕一二壳的时候,集中蜕壳的机率会大于水瘦的塘,而且成活率会高一些。不过,这里小周说的水肥的优势不是这个(当然,水肥的优势有很多,这可以在下一次“小周说事”中给大家讲讲。),而是为蟹苗提供一个稍微幽暗一些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也知道,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以打洞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环境适应方式。而从洞*本生的环境来说,洞*本身就是幽暗环境的承载体。这样幽暗的环境有利于河蟹抵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养殖河蟹又不可能让河蟹进洞,所以这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小周所说的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原因就在于,肥水的环境,可以部分取代河蟹打洞所获得的幽暗环境。
图八、用纳米黑金+活肥使用出来的肥水状态
结论
经过小周对部分河蟹肥水和瘦水塘的对比,发现,无论是瘦水塘还是肥水塘,都存在河蟹打洞现象,只不过是数量上会有所区别:水瘦的塘比水肥的塘,蟹苗打洞的数量会多些。然而江苏早期的温度会很低,这样的低温下,要达到肥水目的是很难的,至少温度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那怎么解决这个早期肥水难,或者说肥水难达到目的!这个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希望行业内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现象。
作者:水世纪华东团队
作者:周吉平
微信号: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