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土。众所周知,只要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的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残饵和生物尸体就不可避免地积聚池底。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海区的富营养化,也使池底容易污染。加上长期的养殖,抗生素类药物和各种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的广泛使用,也容易造成污染。以上污染源的存在,以及养殖时间的延长,底质污染就越来越
[零点乐队于2003年发行的唱片,发行公司是天中文化,此次收录在唱片所有的创作,都围绕乐队本身的经历和情感展开,几乎每一首创作的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严重,养虾就越来越困难。通常新开挖的虾塘,往往第一年养殖成功,但到了第二年,或更后的时间,发病率就越来越高,底质污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养虾是采用大排大灌的方法,只要有潮水进塘,每天都实行排水和进水,投喂的饲料也是鲜杂鱼虾之类饲料,养虾也取得成功,虾病流行危害程度小。但至今天,情况却完全不同,如果现在养虾也是采用以上方法,多是要失败的,因为现在的底质和水质等与当年完全不同。
以改良底质为中心的水质管理,是当今养虾的最关键技术之一。虾池水质的变化,通常由底质变化引起。水质变坏,首先表现在池水中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和**酸盐等含量的增加,pH和生物耗氧量超出正常范围,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下降,饵料生物数量减少,有害生物,如夜光虫、鞭毛藻数量增加。产生以上现象的根源是池底有机物
[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沉积过多,因得不到充分**而产生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换水只能改善池水,而不能改善底质和消除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源。改善水质首先要减少有机物的沉积,增加溶解氧,逐步消除沉积物。
以往改良底质的方法通常是使用各种消毒剂和抗菌素药物,而且用药量越来越大,但对改良底质和防治病害发生,作用不大。这是因为这些药物不仅将有害的**病菌**,而且也把有益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现代改良底质的方法,多是利用微生态学原理,使用新型的微生物制剂。目前在市面上使用最多的是光合细菌和各种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放在虾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平衡酸碱度。微生物制剂包括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黏芽孢杆菌、*酸杆菌、*链球菌、假单胞杆菌、**化单胞菌、硝化杆菌、硫杆菌等,是能利用有机物而对对虾无病原性的有益细菌。有益性细菌进入虾池以后,发挥其**、氮化、硝化、反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把虾的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细胞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Protozoa)和多细胞生物(Metazoa)。]藻类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和生长,同时自身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长。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分解、微生物的呼吸、虾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虾池的菌相与藻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有益细菌进入池塘中形成优势种群才能发挥其独特功效。一般在肥水时开始投第一次,每次每亩1千克,以后每隔15~20天投0.5千克,在收虾前15天停止投放。在投放时应注意的是,它是有生命力的活性微生物,若池塘消毒,施消毒剂时,应在施消毒剂后5~7天再投放。在特殊情况下,例如虾有病,需要施消毒剂。在使用消毒剂后5~7天补施一次,以维持池中有足够的有益细菌,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有益细菌施用时应开动增氧机搅水2~3小时,以使其均衡分布,利于培养优势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