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技术

浙江省[浙江省,简称“浙”,是一个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桐乡市[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镇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共有乌鳢[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连片养殖池1155亩,在2005年的养殖生产中,乌鳢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面积687亩,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59.5%,死亡率3.6%,总损失105.7万元,平均亩损失914.5元,病害已成为乌鳢养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站于2006年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乌鳢细菌**害防治技术研究,分别对邓荣康、沈中华等养殖户的发病乌鳢进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鉴定、感染试验、药物[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敏感试验等工作。从样本中均分离到了相似的病菌,经人工感染健康乌鳢,能出现相似的发病症状。经生理生化及16sRNA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认为该菌为鰤鱼诺卡氏菌[诺卡氏菌病,又称*卡氏菌,结节病。](Nacardiaseriolea)。针对该菌,选取了14种抗菌药物,并发现该菌对其申七种药物是敏感的,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几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药物。其中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我站在2006一2007年对园区养殖户的乌鳢诺卡氏菌病进行了对症治疗,具体试验结果如下。

  一、症状及流行季节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肿大。解剖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白色的突起,直径大小在1一3毫米。

  流行季节较长,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一9月,水温28一32℃,发病池水质恶化,饲料为海水冰鲜鱼,发病呈慢性型。

  二、药物防治及效果

  首先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同时用罗红霉素[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英文别名为Claramid、Rulid,西医药物,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拌饲投喂,用量为每千克鱼体每天用0.1克,连续服用5一7天;并加以维生素C护肝,用量为1%的预混料每天每千克鱼体用0.2克。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先和蛋清混合,成浆糊状,再粘在饲料鱼表面稍干后投喂。

  用药前三天死鱼数量并未减少,从第四天开始死鱼数量逐渐下降,到第七天死色基本停止。其中朱雪虎养殖户,养殖面积27亩,发病池2只,面积4亩,放养量5600尾/亩,发病日期分别为7月22日和7月29日,发病时鱼体规格为0.3千克/尾。开始发病时,每天死亡10一30尾,至7月26日开始用药,共死亡176尾。用药一星期后停止死亡。濮建明、姚建松养殖户相同症状病害的治疗也取得相同的效果,药物的治愈率[治愈率,是指某种疾病平均每百名患者中可治愈的人数,反应其可治愈的概率。]达87.6%。

  三、结论和存在问题

  1、根据试验和治疗结果发现,乌鳢诺卡氏菌病为一种传染性慢进程鱼病,并且用罗红霉素加上护肝药物是可以治疗的。试验区在2007年3一10月间,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病发病率26.2%,治愈率82.5%。

  2、发病原因

  (1)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以及品种性状的退化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池塘普遍存在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的现象,一般放养密度都在5000一8000尾/亩,且养殖户都是采用自繁自用的方法。

  (2)养殖水质: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乌鳢养殖投喂的是冰鲜鱼,加上后期投喂量很大,所以水质一般3一5天就开始恶化,但由于乌鳢比较耐低氧,所以养殖户一般要隔7一10天换水一次,故养殖池水严重恶化,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且鱼体抵抗力下降。

  (3)投喂量和生长速度: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乌鳢养殖池,更容易出现乌鳢诺卡氏菌病。在所调查的乌鳢诺卡氏菌病发病池中,有65%的池塘存在这种情况。

  3、因为乌鳢的饲料鱼上药物添加流失较多,所以在药物添饵过程中可适当增大剂量。



  浙江桐乡市水产工作站吕伟清孙伟杰谢荣林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沈锦玉曹锋潘晓艺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